盛唐佳肴:金玉滿堂
盛唐時期,經濟繁榮,飲食文化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唐朝詩人王維便曾寫下《金玉滿堂》壹詩,描繪了唐朝宮廷中的壹道名點——金玉滿堂。詩中雲:“金盤玉箸繞青絲,玉堂金殿坐名卿。不羨金錢盡滿腹,但願親朋皆貴人。”
這首詩中,王維以“金盤玉箸”和“玉堂金殿”等意象,烘托出金玉滿堂的尊貴華美。而“不羨金錢盡滿腹,但願親朋皆貴人”則寄托了詩人對親朋好友的真摯祝願。由此可見,金玉滿堂不僅是壹道美味點心,更承載著唐朝人的美好情意。
宋代雅致:紅杏灼灼
宋代文壇素以清雅著稱,飲食文化亦然。宋代詞人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中,有壹句“紅杏灼灼青梅酸”令人印象深刻。這句詞描繪了宋代庭院中常見的春日景象:紅杏花開得正盛,青梅還未成熟,酸甜交織,別有壹番風味。
在宋人眼中,紅杏和青梅不僅是常見的時令水果,更是點心的絕佳食材。紅杏可以制成杏仁酥、杏仁茶等甜點,青梅可以制成梅子湯、梅子酒等飲品。歐陽修的這句詞,既是對春日美景的贊嘆,也是對宋代精致點心文化的贊美。
明清糕點:玲瓏剔透
明清時期,點心制作工藝日臻成熟,湧現出許多玲瓏剔透、精巧別致的糕點。明代詩人袁宏道的《槐軒詞·白蘋》中,有壹句“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廣為傳唱。這句詞描繪了壹種名為“骰子糕”的糕點,其外形如骰子,小巧精致,裏面包著綿軟的紅豆沙。
詩人以“骰子”喻糕點,正是突出了骰子糕玲瓏剔透的外形。而“入骨相思知不知”則借用骰子的賭博特性,表達了詩人對心上人的深深思念。可見,在明清時期,糕點不僅是人們日常飲食中的美味,更成為詩人抒發情感的載體。
近代點心:風味獨特
近代以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點心的制作工藝和口味也發生了變化。民國時期詩人徐誌摩在《旅食雜記》中,對上海的點心贊不絕口。他寫道:“上海的點心,以其風味獨特,為人所稱道。諸如小籠包、蟹殼黃、生煎饅頭等,皆為上海點心的代表。”
從徐誌摩的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上海點心的精致美味和風味獨特。這些點心不僅是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美食,更成為外來遊客品嘗上海風情的必選佳肴。可以說,近代點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融入了西方的元素,開創了點心制作的新時代。
從古代詩詞歌賦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中國點心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從盛唐時期的金玉滿堂,到宋代的紅杏灼灼,再到明清的玲瓏骰子,以及近代的風味獨特,點心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