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壹種飛鴿傳書,就是用壹只信鴿,把信綁在信鴿腿上,然後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用從哪裏帶來的信鴿寫字。
還有壹些非正式的東西,比如謠言、評書等。人們互相談論傳播信息。
或者講故事先生會把壹些東西做成文字,以講故事的形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在古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
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驛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詩人岑參在《去龍山路上壹句話判官》壹詩中寫道“壹帖後,帖騎如星河;平明寄鹹陽,幕與山頂。”在這裏,他把驛馬比作流星。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裏。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壹切公文、書信都稱為“投遞”,出現了“急件投遞店”。有壹個銅鈴匆匆地系在騎馬哨的項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候鳥,尤其是鴿子和鵝,被用作傳播工具。
2.做餡的方式,比如藏在魚肚、蛋糕、包子等。
3.帶有特殊的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有燈和火光,如孔明燈籠和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的標誌、裝飾等。,等跡象來引誘敵人。
現代信息傳播方式:
1.有線通信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信傳輸,如對講機、傳呼機(待淘汰)、手機、收音機等。
3.數字通信傳輸,最熟悉的,聯網電腦,數字電視。
4.紙質通信傳輸,如信件、報紙等
還有鐘鼓、煙花、鴿子、旗語、狼煙傳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