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西周初期姬旦《誡伯禽書》
原文: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壹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壹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
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妳將獲益良多。
二、春秋末期魯國孔子家訓
原文: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譯文:壹天孔子站在庭院裏,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妳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那麽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裏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不學詩怎麽會說話?
又壹天,孔子又站在庭院裏,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怎麽做人?
三、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
原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
譯文: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誌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夫誌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誌,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誡外甥書)
譯文:壹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欲,去掉郁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誌向,在妳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妳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
四、晉代瑯琊王氏家訓
原文: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譯文:言行能壹致,是信的極點;把美名推讓給別人而自己承擔過失,是德的極點;傳播好名聲使親人顯赫,是孝的極點;兄弟和樂,宗族歡欣,是悌的極點;在財物面前沒有比謙讓更好的了:這五條,是立身的根本。
五、北宋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譯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不會受到損傷。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