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紙的流程:
1、斬竹漂塘:斬竹嫩竹,放入池塘,裁泡壹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煮徨足火: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壹道蒸煮八日八夜。
3、舂臼: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蕩料入簾: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余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覆簾壓紙:然後將簾反復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復蕩料與覆簾步驟,使壹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透火焙幹: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幹。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濕紙逐張貼上焙幹。幹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造紙術的發展歷史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發明於西漢時期、改進於東漢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壹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壹層纖維薄片,經晾幹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東漢時蔡倫在京師洛陽任尚方令期間。經常到洛陽近郊(今洛陽偃師區緱氏鎮附近)收集制作材料,創造了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的造紙術。造紙術後來從都城洛陽向其他地區傳播。
造紙術既方便了人們書寫,又促進了文化傳播。公元7世紀造紙術傳入日本,公元8世紀造紙術傳到歐洲各國,造紙術的廣泛傳播,對人類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
輕工業部造紙工業科學研究所(現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曾對發現的幾種古紙進行科學的化學分析和化驗結果得出的結論:只有蔡侯紙才是真正的紙。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造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