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的掛面據說也因從修乾陵產生的。據說當時為了讓民工吃上面條,就把搟好的面切絲、晾幹、捆把後連同調制好的酸湯送到工地,飯點民工只煮面條,調入酸湯食用。後來經過更快制作,不斷改進加工方法,形成了現在的掛面方法。
現在的乾縣掛面則是選用上乘精粉,鹽水和面,經揉搓,盤成大條入缸回醒,再出缸盤小條,纏竹竿、上面架,以自然重力讓面徐徐拉開,由粗變細。待風幹後切好,用馬蓮葉捆紮。成品要“細、白、筋”,粗細勻稱,有空心。
掛面現在已經成了當地人們逢年過節、過事(乾縣人將紅、白事均稱過事)、生子、坐月等大日子必備的面食。在現在各種機加工食品泛濫的情況下,手工掛面已經成為壹種稀缺,成了乾縣的招牌禮品。
乾縣掛面以空心為名,易掛湯,入味好
有了好的手工掛面,妳得會做!
同乾縣手工掛面最配的做法,不是什麽雞蛋掛面、陽春面之類的。
就壹種做法,就是澆湯面,在乾縣同乾縣豆腐腦壹樣都被稱為“壹口香”。澆湯面其實也是乾陵施工發明乾州掛面最初的做法,結果也成了最配得上的做法,可以說是千年輪回啊:)
澆湯面分三種湯:清湯、油湯、辣湯。
咱先說面的準備:大鍋煮熟、涼開水去熱,筷子撈出小撮,放置在篦子上瀝水。這壹小撮有多大呢?這麽說吧,女孩的口不張大就能吃掉,嘿嘿!這就是“旺、煎、稀”中的稀,面稀少而湯多。
配圖的面撈得不好啊:)撈的好的每撮面要狀如髻,哈哈!
再說湯,這湯可有來頭了,它比面的歷史還要久,原來是蛟湯。
傳說太公輔文王定國後助武王伐紂,出岐山,浩浩蕩蕩而去。那時候的後勤不太好,糧食也缺,所以壹路能有吃的就吃,沒啥忌諱。
太公老人家運氣不錯,在現在的周公廟附近呢,斬殺了壹條大蛇(蛟龍),多大呢,可以用來犒賞三軍還有余,這真是神助。於是太公將蛇肉切小塊加菜羹入面慰勞三軍,後來這種面就叫岐山哨子面。
這壹路走來,到了現在乾縣的位置,肉沒了、菜也不多了,多的就是蛟骨和肉湯了。於是太公將蛟骨、碎菜葉、肉湯、醋及辣椒等調制成湯,面撈在裏面讓士卒食用,形成了現在的澆湯面的前身蛟湯面。這後來呢,沒有蛟湯,就用豬肉湯代替,就變成了澆湯面。
我們現在準備湯:水開加入少許鹽、醋煮稍壹會兒,再加煮肉的湯(肉湯裏面已經有各種香料),姜末、蔥、少量大油大火燒開,小火繼續熬制後根據個人習慣對鹽、醋等適當添加,繼續小火。吃之前,鍋裏加適量菜油、香油,這就是清湯的做法,壹般是醋出頭。
而澆湯面的油湯呢,則是醋不出頭,各種味道適宜,油多,而且是要用大油。所謂澆湯面的“旺、煎、稀”中的旺,就指的是油要旺,也起到給湯保溫的作用。
辣湯:辣湯的上面是壹層紅紅的辣椒油,看的人胃口大開,非常喜慶。辣椒油使用大油潑制,大油性涼同辣椒中和,不會太燥。
在熬湯的同時,可以準備漂菜了。
漂菜以白菜葉、韭菜葉、雞蛋餅(攤制雞蛋餅壹定要薄,切成菱角)、蝦米等做成,最麻煩的也就是蛋餅。也有加蔥花的。
陜西很多主食都是豐儉均可,澆湯面的漂菜也可以秉承這個原則,前提條件是要能在湯上面漂起來:)
好了,湯、面、漂菜都準備好了,將面放入小碗,撒上漂菜,澆入滾燙的湯就成了。飯食做的好不好,要看吃了多少,對吧?澆湯面,做的好的,吃個十多碗那是稀松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