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劇起源於山東秦書,是山東最重要的音樂形式,最能代表山東風格,這壹點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然而,作為壹種戲劇形式,廬劇起源於何處,卻有不同的看法。流傳較廣的兩種觀點是拳擊和廣饒。
拳擊說
1880年(清光緒六年)前後,孫忠信與劉等民歌手聯手,將《後媽打孩子》、《審青陽》等有故事情節的歌曲,根據故事中的人物,編成不同的角色,並模仿該劇進行表演。當時群眾稱這種藝術形式為“唱小戲”,主要伴奏樂器為四弦。後來在伴奏方面,加入了揚琴和墜子,唱腔也由“苗燈腔”改為“坐腔揚琴”,不久又發展到“裝揚琴”。2007年,博興縣呂壹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呂劇藝術之鄉”榮譽稱號。
廣饒說
約1900年,樂安縣北部(今東瀛區下)的石殿元、崔馨月、譚明倫等人受京劇、五音戲表演的啟發,首次將琴書中的“王曉甘角”改為化裝表演,當地人稱為“驢戲”,演員自稱“化妝揚琴”。
當時的主要伴奏樂器是揚琴和古鋼琴,主旋律是《鳳陽歌》。後來發展成“四平”板塊,加上了“板兒”。2008年,東營區牛莊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魯劇)之鄉”榮譽稱號。
事實上,呂壹鎮和牛莊鎮相距不遠,而博興縣和廣饒縣相鄰,都曾屬於惠民區。魯劇的發源地究竟能在哪裏,大概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魯劇已經從黃河三角洲走向了全國。
結語魯戲壹直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喜歡就不要錯過。快來了解壹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