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嗩吶是壹種流傳於波斯和阿拉伯的樂器。甚至嗩吶這個名字也是古波斯Surnā的音譯。嗩吶在3世紀出現在中國,演奏嗩吶的形象見於新疆拜城基齊爾石窟第38窟的藝妓音樂壁畫中。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期,就傳到了中國的中原地區。明代古籍中有關於嗩吶的記載:嗩吶在中國廣泛使用是在明朝鄭德時期(1506 ~ 1521)。明朝武將戚繼光(1527 ~ 1587)在軍樂中使用嗩吶。姬曉在他的《吳備之新書》中說:誰吹喇叭,誰就是在吹嗩吶。明代王琦編著的《三故事畫會》(1607)中有更詳細的記載:嗩吶,用七孔的小號制成;兩端是銅做的,管子是木頭做的。不知道是什麽時候起源的,但是在部隊也是壹種享受。如今,人們更多地使用它。明代王磐的《詠角帝》是形容嗩吶最好的文章:小號大,調小,腔大。公務船亂七八糟的,漲價就看妳的了。軍隊憂軍隊,人民怕軍隊。哪裏可以評判官員?是真的嗎?看到這個,我把這個房子吹倒了,把那個弄傷了。我只是把水吹走了。明代後期,嗩吶在中國傳統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於伴奏唱腔和演奏切牌。在以傳統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樂器。相傳明代宗室朱載堉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發展了眼管,為中國民族管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據說他曾在九峰寺創辦金鼓社,每年農歷九月二十三,全國各地的嗩吶班都會在此聚會。明末清初有樂社、賈班,清代至民國有馬進班、班、銀河班等嗩吶表演組織,在當地有較大影響。沁陽壹帶有個說法,大轎子是用麻吹的,但是麻不吹妳就不結婚,而且壹女壹夫到了,毛丹也不能吹轎子,就體現了這些嗩吶班的影響。根據地域和技藝風格,沁陽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流派和兩大流派。以沁河為界,分為秦北派和秦南派。秦北派以張氏、何氏、馬氏為代表,秦南派以賈氏為代表。這從它的繁榮就可以看出來。在四大宗師的影響下,沁陽的嗩吶社和嗩吶藝人規模不斷擴大,數量十分可觀。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80年代,沁陽嗩吶班發展到30多個,從事嗩吶表演的有400多人,呈現出農村有嗩吶、村村通音樂的局面。據不完全統計,沁陽嗩吶演奏了300多首。在現當代的民俗和藝術生活中,民間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壹些新的代表性曲目,如《故鄉頌》、《九峰情話》、《沁陽春》等。1997 65438+2月,沁陽市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榮譽稱號,後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上一篇:品味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下一篇:四股手鏈編織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