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四大傳說歷史悠久,且在民間影響巨大,導致了特定節日的產生或將節日習俗與傳說情節相融合。
1.牛郎織女傳說與“乞巧節”
“乞巧節”又稱“七夕”、“雙七節”、“女節”、“香橋會”等。時間在陰歷七月初七,為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範圍,朝鮮族、白族等族也過此節。傳說七月初七為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壹般是女子祭祀、觀賞織女星,並在月下穿針引線或做編織類女工,向織女乞求智巧。也有男童祭祀牽牛星並祈求聰明的習俗。據記載,漢代已有女子在七月七日看織女星、穿針和曝衣之俗。
2.盂姜女傳說與寒衣節
寒衣節為中國北方習俗,時間在陰歷十月壹日。婦女們縫制棉衣,送給出門在外的親人,並到墳地給已去世的親人燒紙衣並供奉食品。此習俗與孟姜女傳說結合,遂有孟姜女辛苦做衣並到長城腳下送寒衣的情節。
3.梁祝傳說與雙蝶節
雙蝶節為江蘇宜興、浙江鄞縣等地流行的習俗,時間在陰歷三月壹日(傳說該日為祝英臺生日),因紀念梁祝愛情故事和化蝶傳說而得名。宜興祝英臺讀書處與鄞縣梁祝墓附近陽春三月也確實多蝶,此事實與傳說結合,形成節日,人們在這壹日到宜興善卷洞的祝陵、英臺讀書處憑吊並觀賞桃花、蝴蝶。浙江寧波壹帶則有遊梁山伯廟和到祝英臺庵喝菜湯的習俗,當地傳言:“梁山伯廟壹到,夫妻同到老。”
4.白蛇傳與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船節”、“粽包節”等,是漢族傳統節日,蒙古、回、藏、苗等很多少數民族也過此節。時間為陰歷五月初五。節日活動有賽龍舟、包粽子、掛香袋、鬥百草、飲雄黃酒、吃癩蛤蟆等習俗。過去江浙壹帶還流行端午節觀看《白蛇傳》戲文和遊覽雷峰塔的習俗。不少人在遊塔時還要挖壹塊塔磚帶回家,以獲得白娘子的福佑,這也應該是雷峰塔在1924年倒塌的原因之壹。該節日的部分習俗與關於屈原、伍子胥的傳說相結合,而飲雄黃酒、吃癩蛤蟆等習俗則與白蛇傳的壹些情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