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秦漢時期,從壁畫還是文獻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人講究分餐的排場。據史料記載,商周時期人們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
鴻門宴中眾人分桌而坐,在古代出現這種用餐制度,與嚴苛的封建禮儀和階級制度有壹定關系。封建王朝君臣宴樂之時,按照不同等級、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而且,不同等級或身份的人不能同桌***食,分餐制就是在這種前提下衍生的。
先秦時期,儒家提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家庭中的老者需要比年輕人和小孩吃得好,而作為君主則按照制度規定,所享用的美食也要比大臣更加豐富和美味。
二:飲食文化逐漸豐富,逐漸形成合餐到了唐朝時期國力逐漸強盛,可以烹飪的食材和調料也變多了,加上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結合,飲食習慣也發生了改變,由於少數民族地區生活條件有限,所以基本上采用合餐制,而這種用餐文化或者習俗也傳入了唐朝。但這種合餐制的風俗僅限於普通人家,條件比較好的家庭,或者王公貴族,依然實行分餐制。
到了宋朝,市井文化的發展,徹底帶動了合餐制,不同於唐代,宋代都城廢除了坊市分割,開封成了中國古代第壹個敞開型的城市,熱鬧的夜市有時持續通宵。無論貴胄還是平民,都能各得所需。翻開眾多中國飲食文化史,往往把兩宋300多年看作是形塑中國味道的轉折時代:口味形態接近近代飲食面貌,政權南遷帶來南北飲食交流融合,民間飲食熱情高漲,各大菜系也是在宋代漸漸有了雛形。從分餐到合餐的發展,與人口的生長和生產力的發展脫不開關系,中國人口在宋代大幅度增長,從3000萬翻了兩番首次破億。
豐富的菜品,在宋代,糧產量穩定而充足,北方多食麥。南方多食稻,宋代北方小麥生產消費遠超小米,以小麥為特征的中國面食體系基本成形,以饅頭、包子、餃子、面條、餅為代表的五大品類傳承至今。從宋代的食譜史料來看,這壹時期的烹飪技法變化多端,僅從菜肴名稱觀之,就有炸、炒、炙、煮、蒸、烤、煎、煨、熬、燒、焐、焙、攛、拌、泡、涮等二三十種,現代烹飪的不少用語從宋代開始出現。現在中國人烹飪中最常見的炒,其大肆興盛也始於宋代。
三:壹筷壹勺見文明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分餐制所表現的尊卑關系越來越淡化。中國的飲食文化發展至今,形成壹種以合餐制為主流、兼容分餐制的包容文化。中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於飲食的執念特別深,每壹個傳統節日,都有壹種或者多種相對應的美食,比如說,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中國人也喜歡用吃飯來表達感情,好久不見吃個飯,表示感謝吃個飯,逢年過節吃個飯,飲食文化,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情禮儀環環相連。,人們已經習慣通過“***食”的儀式加深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