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文化是器物文化的壹個重要分支,團扇是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出現了大量以團扇為意象載體的詩歌,或哀嘆美人失勢,或感傷文人失意,或祝願新人相思。團扇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因文人的精雕細刻而更加豐富,從象征深宮女子的辛酸,逐漸成為無奈報國之人的代名詞。
粉絲文化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作為壹種日常生活工具,隨著扇子制作技術的不斷發展,扇子逐漸成為壹種裝飾品,後來演變成壹種身份的象征。西漢團扇的出現,為中國的扇文化增添了濃重的壹筆。團扇,又稱相思扇或樊落。
團扇與詩歌最早的聯系可以追溯到漢代,以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最為著名。“相思扇”因班克羅夫特《傷逝之歌》中“割去相思扇,團團如月”四個字而得名。隨著團扇的流行,唐代文人作品中對團扇的描寫增多。唐詩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峰,與團扇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原團扇的圓形來看,象征著大團圓。
團扇,又稱相思扇,最早寓意對新婚男女的祝福,後來慢慢引申為家家的祝願,全家的歡樂。
其實團扇的出現是在傳統的中秋節之前,直到北宋把八月十五日正式定為中秋節,人們才開始把團扇和中秋節聯系在壹起,原因有二。第壹,兩者都與團圓有關。中秋節是團圓節,團扇寓意團圓。其次,團扇形似明月,也是中秋賞月的壹大樂事。
在古代的書畫詩詞中,有很多人把月亮比作壹把團扇。出自韓班婕妤最早的壹首詩《團扇之歌》:“剪成相思扇,重逢如明月。”明代唐伯虎《秋風扇圖》碑文:“秋來萬扇集。”都提到了秋溪和團扇的聯系。
因此,團扇主要象征著壹個幸福的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