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在經典裏感受二十四節氣的時節之美

在經典裏感受二十四節氣的時節之美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自然與人和諧相處,古人常說的天人合壹就是這壹狀態的完美融合。敬天禮地,重視四季節令變化,並因之而產生各種順應節氣的生活、飲食、習俗,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壹大特色。

2022年的北京冬奧開幕式二十四節氣的倒計時設計,讓國內外網友贊譽:這才是屬於中國的浪漫。二十四節氣顯示出中華民族對天氣氣候的準確觀察,是傳統文明與智慧的結晶。《讀給孩子的時令美文》是壹本以文字為橋梁,引領孩子們在名篇大家的經典裏觸摸自然,感受世界時節之美的絕佳文集。

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周年運動軌跡來劃分季節氣候變化的方法,把太陽運行壹周分為24等份,每壹等份為壹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讀給孩子的時令美文》也精選了15位散文大家的24篇節氣美文與之呼應。壹個節氣,對應壹篇節令美文。在雋永的文字裏,萬物有情,四時更叠。全書彌漫著淡泊寧靜的悠然氣息,丹青水墨點綴其間,讓讀者在觀察時節、物候變化的同時,也能得以身心浸潤天地的從容之美。

文學作品中,在詩人作家的世界裏,自然從來都不是純粹的自然,自然界的壹草壹木,壹山,壹水都是人心的折射,是生命的象征。《讀給孩子的時令美文》精選的24篇散文,除了與時節呼應外,也與其作者的文筆風格,生活經歷、物華風貌有著密切的聯系。

01? 物候景致中的情感意趣

驚蟄時節,氣溫上升,天氣回暖。此時春雷開始震響,地下蟄伏的各種動物也開始蘇醒蠕動。魯迅的《風箏》在作者筆下也出現了兩種對立,壹是當時魯迅身處北京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嚴冬和他記憶中故鄉的春景,壹是回憶中不近人情絕對權威的自己和稚氣弱小的弟弟。在作者自我的批判中,我們看到的是透過風箏傳遞出的尊重兒童個性發展的反思。楊朔的《荔枝蜜》、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冰心的《臘八粥》等都從物候景致中傳遞出濃濃的情感意趣。

02? 獨特審美中的特殊情感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大暑是夏季最後的壹個節氣,也是壹年中最熱的節氣。茅盾的《雷雨前》則通過夏日壹場雷雨前的生動描寫,將打破黑暗現實的勇敢和力量表達得淋漓盡致。中國文學的傳統偏愛柔美,婉約,淡泊,但像雷雨這種急劇而又帶點暴力的意象,並不在通常的審美範圍之內。茅盾筆下的雷雨,以及關於巨人的比擬,尤其文末的強烈的呼喚,充滿了激情和力量感。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也是壹改傳統的悲秋情緒,以舒展明朗的心境,去細細品味秋天的雕零之美。這些獨特審美中的特殊情感往往給讀者帶來極大的沖擊體驗,印象深刻。

03? 煙火人間的書香雅致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當從宏大的敘事結構和主題中退出來,目光投向當下平常人的節日生活、飲食、習俗,日常的點點滴滴煙火升騰,在散文大家的筆下娓娓道來,就開始書香四溢別有韻致了。

這本書中選了多篇汪曾祺的作品,《故鄉的元宵》《昆明的雨》《端午的鹹鴨蛋》《貼秋膘》等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細致觀察,人們在艱苦環境中依然飽滿的生活趣味,以及簡約質樸的民風民情。除此之外,豐子愷的《清明》,俞平伯的《打橘子》等,既抱怨著又欣喜著,在既復雜又細膩的情感中,壹如孩童的小小心思,不得不慨嘆作家們的赤子之心。

時令,是中國人恒久的關切。四季有時,時節有序。當24節氣與24篇精美的散文融合在壹起,我們看到的就不再只是時令節氣裏的景致變化,還有浸潤著傳統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和未來。

  • 上一篇:國際法定節假日有哪些?
  • 下一篇:復古耳環的成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