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鼓因其形狀像蜜蜂的腰而得名,又因橫打於胸前而被稱為“橫鼓”。蜂鼓的起源與演變是壯族古老的打擊樂。蜂鼓在古代不僅叫“戰鼓”,還有“擊鼓”、“常鼓”,在北魏流行了壹段時間,所以又叫“魏鼓”。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蜂鼓又稱橫鼓或腰鼓。框架為瓷制,兩端覆有掛毯,壹端略大於另壹端,整個鼓狀如蜂身。演奏時,用棍子打小頭,用手拍大頭,聲音低沈渾厚。可以橫掛胸腰,站或走(舞)玩,也可以雙腿交叉或坐在鼓架上。壯族法師(巫師)主持祈雨、除蟲、辟邪、超度亡靈、賞賜神靈豐收等迷信活動。舉行祭祀儀式、表演歌舞、說唱戲曲時,必須以它為主要樂器。
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祈福豐收或殺豬釀酒,壯族人都要打鼓唱歌。此外,蜂鼓在瑤族和毛南族中也很受歡迎。蜜蜂鼓更小。常用於民間歌舞伴奏。
蜂鼓有陶瓷和木質兩種,形似蜂腰,能發出兩種音色。蜂鼓的鼓身多為陶制,頭寬腰細,全長62 ~ 64厘米。鼓腔壹端呈球形,鼓面較小,直徑僅8 ~ 9厘米;鼓腔另壹端為喇叭形,鼓面較大,直徑16 ~ 19 cm。中間關節細而實,形似蜂腰。
鼓的兩端用牛皮或羊皮包裹,鼓皮貼在圓形鐵環上。鐵環周圍放幾個鐵鉤,用繩子連接系緊,鼓皮的張力可以調節。用陶瓷制作蜂桶已經很久了。至今,廣西河池、武鳴壹帶的蜂鼓仍保持著燒陶鼓的傳統。在廣西靖西縣也有木蜂鼓,鼓皮直接用鼓針固定在鼓的兩端,不用繩子。車身漆紅色,兩端有黃色菱形花紋。
打蜂鼓時,把鼓橫掛在胸前敲打,鼓的球形端會發出“噠噠”的高音;喇叭形的末端鼓起,發出“吱吱”的低音。陶瓷蜜蜂鼓音色清澈明亮;木蜂鼓柔軟美觀。演奏方法可以雙手拍打,也可以右手用竹圓頭鼓箭拍打,左手拍打。
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祈福豐收或殺豬釀酒,壯族人都要打鼓唱歌。此外,蜂鼓在瑤族和毛南族中也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