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繡球多以紅、黃、綠三色做底及面料。繡球大多為12瓣,每瓣皆繡上各式吉祥物,如梅、蘭、菊、竹等花卉圖案或春燕、龍、鳳等。
廣西繡球又稱為“堆繡繡球”,由老藝人采用“堆繡”這壹古老而復雜的刺繡工藝制作而成。其結構獨特、選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制作,做工精細,小巧玲瓏,色彩鮮艷,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繡球。壹般的繡球大都是采用單線刺繡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繡出各色圖案,花瓣面料上的圖案為平面式,線條、色彩如畫壹般美,同時刺繡方法與過程較為簡便;而采用復線刺繡方法的“堆繡繡球”則圖形更為精美,圖案極為復雜,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如鮮活之物欲噴薄而出,數繡球中的極品。
廣西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繡球內包有豆粟、棉花籽或谷物等農作物種子,這除了使繡球有壹定的重量便於拋擲外,更深層的意義是——繡球為“吉祥之物”。因為壯族是傳統的稻作民族,他們對每年農作物豐收與否十分關心,因而在各種祭祀、祈年的儀式中,農作物種子及播種、耕種等生產勞動形式往往都是表現的主題。如壯族農村建新房時,在墻基四角撒壹些谷粒;架大梁時,要在梁上掛兩束谷穗;給老人祝壽往往也要送些精米作禮。這些現象都象征著生長、生育、興旺、平安之意。拋繡球都是在每年春節及“三月三”歌節時舉行,正是春播時節,繡球內填放有谷物種子,就是希望年內“五谷豐登”之意;同時,繡球作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內中喻示著“生育興旺”之意。
今天,壯家的優秀兒女們,不斷為繡球這壹古老藝術品註入新的活力,令其在新時代再次散放出璀璨的光芒。廣西曾做過超大繡球供日本國立民族博物館收藏,同時為迎接港、澳回歸分別制作直徑達1.97米和2米的超大型繡球;為慶祝申奧成功,制作了直徑達2.2米的超大型繡球;為迎接中國 東盟博覽勝利召開,制作了直徑2米以上的超大型繡球等等。
如今的廣西繡球不但被人們當作饋贈親友之禮品,家庭中的裝飾品,企事業單位的對外宣傳、開展公關活動之贈品(可按客戶意願繡制特定文字:諸如單位名稱、品牌、祝詞等)。還正成為傳遞愛情、親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正成為“讓世界了解靖西,讓靖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