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沒有國界,越是傳統的,越是世界的。“阿木爺爺”王德文在海外的走紅,再壹次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堅定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擴大了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如同李子柒走紅海外壹樣,“阿木爺爺”同樣依靠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過,與李子柒的田園牧歌相比,“阿木爺爺”所展示的是中國匠人的風采,可以說是工匠精神的勝利。從壹個普通的木匠到“當代魯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63歲的“阿木爺爺”書寫了人生的傳奇。
木匠是壹門傳統手藝,傳統的榫卯技術更是中國人發明的獨特技藝。木匠、鐵匠、鞋匠,這些傳統手藝人往往用自己的壹生去鉆研壹門技術,精煉自己的技能,把技藝做到了極致。從某種意義上講,匠人精神的背後其實離不開奮鬥,離不開鉆研,離不開“幹壹行愛壹行”的職業素養。“阿木爺爺”同樣如此,木匠既是他謀生的手段,同時也是其畢生的追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會變得不簡單。“阿木爺爺”的走紅,離不開其前半生的奮鬥和打磨,而這也是壹個成功的匠人所必須經歷的磨練。高超的技藝來自執著的追求,來自平凡的堅守。“阿木爺爺”之所以能成為“當代魯班”,就是匠人精神最好的詮釋。
人生前半場靠手藝養家,今後要靠手藝傳播中國文化。這是壹種文化自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阿木爺爺”稱自己就是壹個農村的老木匠,但他是壹個不平凡的木匠。像“阿木爺爺”這樣的民間匠人、民間藝人,可以說數不勝數,有的是木匠,有的是鐵匠,有的是雕刻匠,等等,他們用自己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為我們保留了文化的根脈。
“阿木爺爺”的走紅令人欣慰。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像“阿木爺爺”這樣的傳統手藝人正在逐漸老去,後繼無人的尷尬,亦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在壹個鋼筋混凝土成為主流的社會裏,傳統的木匠工藝日益受到冷落,木匠已經從壹個匠人變成了木工,技術含量越來越低,傳統的榫卯工藝已經被電鉆、鋼釘所替代,傳統的木工藝術已經和積木拼接沒有太大的區別。這既是匠人精神的丟失,也是傳統文化的流失。
有心插柳柳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對於“阿木爺爺”的走紅,我們應該認真反思。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有時候不需要什麽轟轟烈烈的敘事,只需要“阿木爺爺”這樣的平凡和從容,像李子柒那樣的恬靜和淡然。“阿木爺爺”這樣的民間手藝人,其實是我們的財富,除了尊重和贊美,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和留住他們的民間技藝,傳承並發揚光大,讓後人記住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