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註重個人品行德性的修養,《大學》裏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壹由個人到國家、天下的遞進層級,是傳統知識分子實現人生理想所無不遵循的宗旨,作為個人發展的“修身”,無疑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壹遞進層級的起點。何謂“修身”?《禮記》的“中庸”篇引用孔子的話直截了當的講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矣。”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修身”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壹要學習,儲備知識;二要實踐,身體力行;三要知羞恥,有榮辱觀念。知識儲備,古人稱為“格物致知”,但最忌諱的是“知”而不行,所以強調“力行”,對於“知恥”,中國歷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把其置於人格修養的重要位置,孔子的名言“行己有恥”,見諸日常,孟子把“羞恥之心”視為人之為人的“四端”之壹端,不知羞恥,則“非人”。
大學是人壹生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多元化以及價值紊亂,是我們面臨的壹個重大問題。目前,高校學生大多為“95”後,他們思想活躍,接受新觀念、新事物較快,可塑性較強,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在今天仍然可以適用,取其精華,結合實際,無疑為當代社會的價值重構提供壹種思路。
2 當前形勢下的文明修身
新時代背景下,要求人才須具備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紮實的實踐能力[1]。但當代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知識分子,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和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雖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專業素質,但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較弱,個人利益觀念較重,人際關系淡漠,部分大學生價值觀不夠健全,誠信缺失,極大損害了大學生群體的形象。
新時代、新形勢下,胡錦濤提出的關於“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精辟闡述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內容,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知恥”的內涵,是中華傳統美德與新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的本質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明導向,對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麽?往簡單方面說,只須壹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大學生,要想成才,首先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要實踐,要“力行”,這是成才的基礎。只有加強文化知識學習;文明習慣、行為禮儀養成;謙虛禮貌,舉止文明,有榮辱觀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才能展示當代大學生風采,符合新時代人才的標準。
2 大學生文明修身背景及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