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作者在總結中國建築的“風格與技法”時,為什麽稱之為“中國建築的語法”?如何理解作者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中國建築的所謂“風格與手法”不僅體現在九大特征上,而且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義。是壹種“慣習”,是壹種代代相傳的“法式風格”。堅守才能體現中國建築的壹貫風格,創新才能建造出各具特色的獨特建築。這和語言中的“語法”很像,既有“約束性”,又有“靈活性”。
“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是指民族建築之間的可理解性。之所以需要了解,是因為各個民族建築的表現風格不同;可以理解的基礎就在於它們的“相同性”。在本文中,作者主要強調同壹內容中民族建築的不同形式。
結合上下文,談談下列句子中隱喻的表達效果。
1.這些地區的建築和中國中部地區的建築要麽屬於同壹個系統,要麽是相似的,比如同屬壹個家族的兄弟之間的關系。
2.兩柱之間也常用墻,但不承重,就像“窗簾”壹樣隔斷內外,或者劃分內部空間。
3.建築學的“文章”也可以是“大文章”,也可以是“素描”,因為命題不同。大文章如宮殿、寺廟等;山亭、水榭、首軒、壹樓等“小品”。
1.把中國周邊國家的建築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用兄弟關系來比較,形象地說明它們屬於壹個系統(大家庭),可見中國建築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
2.以簾喻墻,形象地說明了墻在中國建築中的作用:“分內外”“分內部空間”而不承重。
3.以“文章”比喻建築,“大文章”比喻宏偉壯觀的建築,“素描”比喻小巧獨特的建築,讓讀者通過運用文章大小的感受體驗,了解建築尺度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