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五味粥”春節早餐,各地習俗不壹。天臺城鄉都吃五味粥。所謂“五味粥”,就是五種粥壹起煮:白米、紅棗、豆腐、紅豆(紅豆)、芋頭。總而言之,它起源於佛教僧侶祈求“五福”在新的壹年降臨人間。五臺素有“佛國”之稱,當地民眾信佛,所以流傳了這壹習俗,以求祈求風調雨順,平安昌盛,百姓壹年到頭都能安居樂業。不過這種習俗的起源還得從元末說起。是當地居民為感謝朱元璋起義軍攻下縣城而生的粥。言下之意是,吃了它會吸引“五福”。
午餐是天臺的特色小吃:“絞糕筒”,晚餐是餃子或混沌。
除了吃飯,在天臺上,每個人的孩子都要穿新衣新鞋...意思是“辭舊迎新”,祝願來年生活更美好。最幸運的壹天是孩子們,他們會得到大人準備的壓歲錢。
還有,在我的家鄉“紅綢”,有壹個獨特的習慣。雖然是封建“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但生孩子還是壹件幸福的事。所以紅綢有個習慣,今年生男孩,次年正月初壹舉行“瓜子酒”。所謂“瓜子酒”,就是把自己準備好的年貨擺出來,邀請壹些鄰居、朋友、親戚吃自己精心準備的年貨,以示慶祝。每年這壹天,經營“瓜子酒”的人都會準備瓜子、花生、米泡糖等傳統年貨,現在人們也會準備壹些糖果、果凍、水果罐頭等年貨。這壹習俗不僅在洪疇、三河、潭頭流行,在三門縣與洪疇相鄰的壹些鄉鎮也壹直流行。但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這壹習俗只存在於天臺的東南角。
正月初三以後,和其他地方大致相同,是走親訪友的習俗。
2.元宵節
作為中國新年的最後壹個節日,元宵節同樣熱鬧。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天臺人不僅喝湯,還有壹種特色小吃“糊熬”,正月十四定為元宵節。但“漿糊煮”的歷史上還有壹個故事:壹個老藝術家和他的女兒在金兵的鐵蹄下逃到天臺城,卻因勞累過度暈倒在地,於是以為煮了壹碗漿糊給他們吃。吃了壹會兒,他們眼睛壹亮,反復說:“亮眼!亮眼膏!”從此,天臺人就享受到了煮的習俗。
和其他地方壹樣,天臺人也喜歡看元宵,但也有和其他地方不壹樣的習俗。每年元宵節,臺州各地如天臺、三門等地,都有將壹些孩子裝扮成仙,然後放在“轎子”或花車上的習俗,這是元宵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壹道亮麗的風景供人們觀賞。
3.清明節
雖然天臺宗也在清明節祭祖掃墓,但是天臺宗的祭祀是不壹樣的。他們燒壹些常規的食物,還有獨特的清明餅和清明鉸鏈,其中他們的皮也很特別。除了糯米粉,還有壹種叫青的野菜。這種野菜個頭不大,大概壹個小青菜的大小,但卻是真正的野味和綠色食品。也是因為青,清明餅的皮才會綠。
3.冬季至日
雖然這不是壹個節日,但這是壹個古老的氣象員,它的到來意味著冬天的真正到來。在這壹天,全國各地都會吃壹些特殊的食物來慶祝,但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天臺人的習慣不是吃湯圓,而是吃被稱為“冬季至日圓”的湯圓。它的做法是先叫糯米粉和水,然後做成球。當它熟了,加入壹些甜的調料蓋在外面,這樣具有天臺特色的“冬季至日圈”就做好了。
5.搬新家的風俗習慣。
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天臺通常會在從舊住所搬到新家時邀請客人吃飯。往往是擺幾桌酒席,請朋友吃個飯,以示慶賀新居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