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鴉片戰爭時期,以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盡管如此,此時的主流思想仍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頑固力量。
(2)太平天國時期,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階級先進人物,企圖以崇拜上帝和絕對平均主義改造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洪在其《資政新篇》中提出了模仿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但西方文化尚未深入人心,太平軍的影響也未波及全國。
(3)洋務運動時期:為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洋務派先後創辦了30多所新式學堂,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學人才;幾批留學生、進修生被派往國外深造,大量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影響也越來越大。
(4)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時期,設立首都大學,各地設立中小學,學習中西學科;廢除八股,改試戰略理論,開設專門的經濟課程;成立翻譯局,翻譯外國新書;允許建立報紙和社團;派人出國留學、旅遊;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擺脫民族危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提倡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學習和傳播西方文化;他們發動了變法運動,起到了啟蒙作用,西方文化得以向中國傳播。
(5)辛亥革命時期,學校不拜孔子,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 * *和民國的宗旨,清政府發行的教科書被禁止。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的公民道德;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綱領。後來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這是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革命”的發展時期。
(6)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倡導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是西方文化在中國占據主流思想的鼎盛時期。
(7)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受馬克思主義和蘇聯文化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處於低潮。
(8)80年代以後,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重新浮出水面。主流文化因其歷史的公共身份,往往利用身份優勢固守立場,觀念僵化,內容模糊,表現形式居高臨下,傳播手段粗暴單壹,發展模式呈現賦權內卷化的自殘趨勢。面對文化傳播渠道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消費趨勢,主流意識形態似乎無力應對,大有失勢之感。
非主流,當然不是跟著大眾潮流走的東西,而是與眾不同的,比較招搖的,或者更準確的說,是符合我們個人心理的東西。不是在前面就是在後面。但是,非主流有可能成為主流。
在我看來,非主流有兩個特點:無法確切定義或者至今沒有定論和變化,或者仍然有很大的變化。
非主流原意本身就是小資、小眾的代表詞,但在中國已經被嚴重庸俗化了。非主流,如果真的適合妳,妳也喜歡,那就跟著做,但同時也要擦亮眼睛去分辨非主流的好與壞,學習它的優點,改掉它的缺點。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非主流也是但存在是有意義的,非主流也確實影響了我們社會的壹部分人。但我想奉勸的是,那些想要喜歡非主流、模仿非主流的人,在妳“非主流”的同時,也要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不要用頹廢、變態的生活方式去解讀“非主流”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