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和認同: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但為了了解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和喜好,理性認同。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行為傾向:不排斥傳統,也不排斥現代的行為傾向不是行為本身,而是壹種行為意向,是壹種基於認知和情感的行動準備狀態。從而將傳統文化內容以更容易被當代青少年接受和願意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大學生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途徑中,“課外閱讀”排在第壹位。這可能是因為大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大學圖書館資源豐富,使得課外閱讀在獲取包括傳統文化知識在內的知識方面作用突出。如何充分發揮網絡信息量大、傳輸速度快、互動性強的優勢,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針對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態度的現狀和問題,我們就如何對青少年實施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家庭、學校、社會、社區“四位壹體”,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合力。就教育主體而言,傳統文化教育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家庭、學校、社會、社區應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四位壹體”,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陣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做到載體與精神並重,在教育中有意識地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包括多提供壹些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起模範作用。家長不妨在自己的書架上放幾本這樣的書,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節假日可以去參觀歷史博物館、民俗博物館或者有壹定傳統文化內涵的景點,可以欣賞民族藝術表演。面對升學考試和就業的壓力,家長要從長計議,引導孩子接觸、欣賞、評價傳統文化,而不是只關註數學、物理、分數、各種證書。
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教育的目的、組織和規劃決定了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社會應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政府部門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是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大眾傳媒正在享受公共傳播資源,應該把宣傳性和公益性放在首位,著眼大局,放眼未來,克服本位主義和急功近利的局限,社會組織和公共部門應該盡力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文化場館,走向文化舞臺,走近經典,親近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割裂,是因為傳統文化精神的強大生命力,比如舍身報國的愛國情懷,自強自立的精神,天人合壹的科學理念,以人為本的道德傳統,海納百川的胸懷,等等。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認同民族精神,最終內化於心。
傳統文化教育不僅需要多種途徑,而且需要多種形式。長期以來,我們在學校教育中主要以傳授知識為目標。同時,我們長期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相結合,往往導致四者混淆,傳統文化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被掩蓋。要轉變傳統文化教育的觀念,積極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特殊規律,並最終轉化為行動。
無論通過什麽手段,以什麽形式,對傳統文化的接受都不是壹蹴而就的,功利思想是錯誤的,速成手段是行不通的。我們認為,循序漸進的熏陶和長期的沈浸是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