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袋子放在戶外。當菌袋中充滿菌絲後,從培養室移至空地上搭建的人工耳床,直立放置,掏洞。
①鋪蓋裝袋:耳床有高床和低床之分。高床的優點是易通風、易管理、抗澇性強,規格為10m×1m×0.1m;低床的優點是保溫保濕性好,規格為10 m× 1 m× 0.25m..床與床之間的工作路徑為50厘米。
鋪床後,在菌袋上畫洞,洞的形狀以“V”字形比較合適。袋上的膜可以稍微打開,培養料噴水只能得到霧滴,多余的水可以從尖端流走。當耳件伸出孔外時,還可作為耳座的防水傘,使穗產量高。切孔時可以用剃須刀片,消毒後才能使用。壹般在包包內側均勻標記9個孔。挖坑後,將菌袋按袋間距8 cm ~ 10 cm均勻直立在床面上。壹般每平米床面放25個包,667平米去掉床間工作道路占用的面積,可以放10000個包。
②潤耳:菌袋排出後,輕噴壹次水,然後蓋上草席。地栽黑木耳苗床要經常噴水管理,棚內濕度保持在85% ~ 90%之間。太濕太幹都不利於耳朵的生長。
③調節光照:地面種植的黑木耳被棚上的草簾遮擋,營造出天然的“花光照”,即“四陽六陰”,適合黑木耳的生長,使黑木耳厚、黑、嫩、壯。在張耳春季和初夏栽培時,由於日照增加,草簾可以覆蓋得更密,這樣光照適宜,溫度可以降低。秋季日照逐漸變短,可以薄薄地覆蓋草簾,增加光熱,促進子實體在自然環境中的生長。
(2)棚內掛袋出耳。壹種在人工耳棚內掛滿菌絲的菌袋,綜合調節環境條件生產黑木耳的方法。
在棚內掛袋時,先用長短不壹的掛繩將袋口上方有孔的耳袋系好,使菌袋高度錯開,采用“S”
h型掛鉤,將菌袋掛在棚頂水平拉的8號鐵絲上。袋間距8 cm ~ 10 cm,每串掛10袋,鐵絲間距20 cm。掛完包後,耳朵要及時管理。棚內溫度應控制在20℃ ~ 24℃,相對濕度應控制在90%左右。要加強通風,適當增加光照。總之,要根據黑木耳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進行科學管理。
經過科學管理,菌袋上漸漸長出了耳芽,耳朵也越來越大。當耳片展開,邊緣向內卷,腹面有略呈白色的孢子時,說明該菌成熟,應及時采收。如果管理得當,從黑木耳形成到采收大約需要10天。收割前壹天停止噴水,方便摘穗晾曬。采收後停水3 ~ 5天,以利於菌絲恢復生長。後期輕噴水,適當增加空氣濕度,有利於第二次潮耳芽的出現。采收後及時曬幹或曬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