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水滸傳的結構合理嗎?為什麽被斥為“壹盤散沙”?

水滸傳的結構合理嗎?為什麽被斥為“壹盤散沙”?

眾所周知,《水滸傳》是中國著名的古典文學作品。它曾被清代文學評論家金聖嘆評為“天下第五才子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壹些西方文學批評家看來,《水滸傳》的寫作受到了極大的批評。

《美國學者論中國文化》主編羅勃羅認為:“108英雄在壹系列雜亂無章、互不關聯的故事情節中上了梁山。”

蒲安迪在研究了《水滸傳》等作品後,總結了西方對中國小說敘事結構的看法:“總之,中國明清小說面貌的致命缺陷在於零零碎碎,壹段壹段的故事像散沙,缺乏西方中篇小說的頭、身、尾的有機結構,所以缺乏所謂的整體感。”

客觀地說,這些觀點是有道理的,但直接套用西方傳統敘事理論來評判中國小說,似乎有失偏頗。

單線垂直式是《水滸傳》情節結構的基本特征。以71循環為分界線,前半部以人物為中心,由幾十個獨立單元組成。比如2-3集以史進為中心,3-7集以魯為中心,7-11集變成了林沖,23-32集是。

這樣把人物分開後,小說安排108個英雄在71的時間裏聚在壹起,從而完成了眾多人物的合流。當然,這壹系列的人物單元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上壹個單元的人物引出下壹個單元的人物,相互聯系,環環相扣。這種結構可以稱為“鉤鎖鏈”。

小說《水滸傳》後半部分以事件為中心,主要寫梁山接受招安,招降廖、、王慶、方臘的故事。

為什麽施耐庵(水滸傳的作者是誰還有爭議,姑且稱之為石代)要用這種結構模式來寫?除了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種結構模式的運用與小說的主題有關。

《水滸傳》講述了北宋末年山東、河北的青林起義,其主題可以概括為兩個關鍵詞:“官逼民反”和“忠義雙全”。

為了突出“官逼民反”的主題,作者描寫了在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的背景下,108官員和社會中下層的普通百姓劫富濟貧,替天行道,最後“撞梁山泊,網上開梁山”的過程。不難看出,這種傳記式的敘述更能集中地突出小說的主題。

《水滸傳》前半段講述了108被趕到梁山的故事,充分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俠義精神。後半段,表達核心由“義”改為“忠”,描寫梁山好漢接受邀請後如何保家衛國,忠心報效國王。

總之,《水滸傳》的結構模式是由其主題決定的。另壹方面,它的主題在這個結構中得到了很好的完成。

可見,《水滸傳》的藝術結構絕不是強行搭配、簡單拼湊而成的。這本書有壹個從局部到整體,從外到內的精神原則。其外在整體由“天降魔星,為天伸張正義”所控制,部分與整體由“官逼民反,上巨梁山”所聯系,內在也由“忠為重,忠為基”所溝通。這貫穿著精神原則,即在小說結構中起主導作用的主題思想。

  • 上一篇:嬰兒床哪個牌子好?嬰兒睡什麽床比較好?
  • 下一篇:地暖在家庭中的優缺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