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秧歌的音樂是壹種板腔。早期都是用打擊樂伴奏,俗稱“大鑼”。1952年,定縣秧歌團成立,開始嘗試用弦樂伴奏,起初學京劇調式,用京胡、二胡、琴,後又用板胡、笙、二胡、笛子、三弦,沿用至今,但“大鑼腔”仍繼承保留。定州秧歌的打擊樂由班卓琴指揮,配以大鑼、水簪、小鑼、小簪、堂鼓、梆子。
定州秧歌的傳統劇目保留了大量的民俗和人文信息,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中國民俗和傳統文化的第壹手資料。歐美學者多次到定州考察,研究和觀摩定州秧歌,定州秧歌已成為中外學術交流的渠道。河北三大歷史文化之壹——中山文化
中山文化。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搖籃之壹。定州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過幾千年的文明洗禮,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地域傳統文化——中山文化。是與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相媲美的傳統文化體系。其基本精神材料是:善良、仁慈、重義輕情、自強不息、尊德修身、勤勞儉樸、博采眾長。歷史上,中山國分為戰國和漢中山國。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由中國北方的白蒂少數民族建立的。是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之外最強大的國家,被譽為“戰國八傑”。歷史上,孫中山的都城幾經變遷,先是新城(今正定縣新城鋪村),再是中城(今唐縣西南),再是顧(今定州市),最後是靈壽(今石家莊靈壽縣)。縱觀上述中山都城,隨著中山的動蕩和滅亡,都開始走向衰落,但定州卻脫穎而出,繼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統,延續了中山文化的命脈並發揚光大。定州是唯壹壹個中山文化沒有斷代的城市,和中國二十四史壹樣完整,其他國家的中山文化都斷代了。
定州代表了中山文化的正統,是歷史上中山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心地區,是歷代對中山地區的專指。從戰國的中山,到西漢的中山,再到三晉的中山,再到宋金元的中山府,最後到清代和民國的定州縣城大門上鐫刻的“古中山國”,中山文化貫穿定州兩千多年。河北十大文物中,“戰國金銀四龍四鳳”方案,“戰國金銀虎吃鹿青銅屏座”和“戰國中山王鐵腳青銅鼎”為戰國中山國文物。西漢雕雙龍高鈕白玉、西漢青銅博山爐、西漢長辛宮燈、西漢劉勝金玉衣服都是劉勝墓的文物,也就是說河北十大文物中有70%都烙上了中山文化的烙印。
此外,戰國中山墓中的其他兩件物品,如十五連銅燈、戰國青銅‘山’形器皿、戰國青銅板兆域圖、銀翼交錯的青銅獸和中山三器,在河北文物中也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