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名琰,先字明姬,後因避司馬昭的名諱,改為文姬。其父親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曾官拜左中郎將,被稱為蔡中郎,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蔡文姬聰慧過人,博學多才,不僅善詩賦,還在音樂等方面有深厚的造詣。
十六歲時,蔡文姬嫁給了儒學才子衛仲道,兩人相敬如賓,十分恩愛。可惜天不遂人願,沒過多久衛仲道得了肺病,整日咳嗽吐血,婚後不足壹年就撒手歸西。衛仲道死後,蔡文姬回了娘家。
那時正處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不久,蔡邕受牽連被捕入獄,不久死於獄中。孤苦伶仃的蔡文姬,被李傕(jue)部隊的胡兵擄走,流落於南匈奴(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壹帶),被左賢王相中納為王妃。曹操平定北方後,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於建安八年(203年)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壹雙,將她贖了回來,並由其主婚將蔡文姬嫁給了陳留望族出身的屯田都尉董祀。
蔡文姬命苦,剛年過三十已然是三嫁了,但還有不幸的事等著蔡文姬喲。過了不久,董祀犯了死罪候斬。蔡文姬得知消息後,在寒冷的冬天,披頭散發光著腳到曹操那裏去請求寬恕,蔡文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動了阿瞞,就把董祀赦免了。董祀辭官夫妻兩人過隱居生活,有了壹個好的歸宿。
話說當年蔡文姬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後,兩人十分恩愛,***同生活了約十二年,育有兩個孩子。
在南匈奴生活的約十二年間,蔡文姬沒有荒廢自己的詩文創作,還憑借著紮實的知識基礎,學會當地異族的語言,靠著自己的音樂天賦,創作了《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歌詞分為十八章,壹章為壹拍。第壹拍的主要內容是點明“亂離”的背景,第二拍到第十壹拍的主要內容是寫她的思鄉之情,第十二拍是對思鄉情懷和現實生活之間矛盾心理的剖白。第十三拍起,轉入不忍與自己孩子分別的敘述。最後壹段的歌詞是: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整套聲樂來到最後這段,感情如狂潮般湧動,真格是催人淚下!
據傳,蔡文姬在胡地經常演奏此曲,借以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後來曹操派周近來贖迎蔡文姬,蔡文姬經過了多日的思想鬥爭,才揮淚告別左賢王和兩個孩子,踏上回鄉之路的。
胡笳就是胡地的笳,在漢時流行於塞北和西域遊牧民族中。“笳”形似篳篥,是漢代鼓樂中的主要樂器。胡笳善於表現淒愴哀怨的情感,有很強的穿透力,很符合遊牧民族強悍的個性和牧馬吹奏的特色。在歷史上有不少關於“笳”的文章,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為擴展“笳”的表現力更上了壹層樓。
現代的文史權威級人物郭沫若曾從文學角度和語言文字學角度,對《胡笳十八拍》中的歌詞加以考證,斷定創作者非蔡文姬莫屬,認為是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