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茉莉花》是哪裏的民歌

《茉莉花》是哪裏的民歌

提起《茉莉花》,當今人們都認為它是江蘇民歌。知道它的前身稱《鮮花調》者卻為數很少。知道它最早出現於鳳陽花鼓之中,並由此傳播全國,流傳國外者,更是鳳毛麟角。

《茉莉花》最早版本,為清乾隆年間刊印的《綴白裘·花鼓》中的插曲。該劇演壹對鳳陽夫妻打花鼓賣藝,被浪蕩公子曹月娥邀至家中,唱了壹首《花鼓曲》(又稱《鮮花調》)。該曲***12段,前兩段唱詞是:好壹朵鮮花,有朝的壹日落在我家。妳若是不開放,對著鮮花兒罵。/好壹朵茉莉花,滿園的花開賽不過它。本待要采壹朵戴,又恐怕看花的罵。後10段唱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演唱中,浪蕩公子不時乘機調戲花鼓女。花鼓女躲之,其丈夫護之,形成熱鬧的三人歌舞表演。唱詞中的“茉莉花”,即為劇中的“花鼓女”;想“采壹朵戴”者,為劇中的“浪蕩公子”;“看花的”為花鼓女的丈夫。

早在乾隆年間,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打花鼓》就記錄了鳳陽花鼓藝人在北京街頭演唱《鮮花調》的情況:“打花鼓,鳳陽婦人多工者,又名《秧歌》,蓋農人賽會之戲。其曲有《好朵鮮花》套數,鼓形細腰,若古之搏附然。”文中的“好朵鮮花”即《鮮花調》。

1973年,筆者在鳳陽縣燃燈公社采風時,71歲的劉陸氏演唱了《鮮花調》。該曲目有15段,前4段分別唱了“鮮花”、“茉莉花”、“玉簪花”、“牡丹花”,後11段為“張生戲鶯鶯”故事。唱詞的句式結構與《綴白裘·花鼓》相同,其曲調亦與昆曲《鮮花調》相似。據劉陸氏回憶,她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聽奶奶說,這首曲目流傳很久。筆者認為,李聲振在北京聽到的《好朵鮮花》,當為劉陸氏演唱的《鮮花調》。

《鮮花調》的流傳主要有兩個載體:壹是流傳600年、走遍全國的民間鳳陽花鼓藝人,二是戲曲《打花鼓》中的《鮮花調》。到了清末,隨著地方戲、地方曲的興起,這首小曲成為全國眾多地方戲、地方曲藝、各地民歌中的重要曲目。如1932年版劉復、李家瑞《中國俗曲總目》中就收有遍布全國近10種不同名稱的《鮮花調》;中國戲曲、曲藝音樂集成中可找出諸多《鮮花調》;《霓裳續譜·花鼓獻瑞》是專為乾隆皇帝祝壽的曲目,便使用《鮮花調》來演唱;20世紀初,上海各唱片公司錄制了多首《打花鼓》中的《鮮花調》;18世紀末,《鮮花調》流傳至英國,後傳遍世界,並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中。

1942年,新四軍小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采風時,記錄了壹位民間藝人演唱的《鮮花調》(擬為揚劇《打花鼓》中的《鮮花調》)。15年後(1957年),改編成民歌《茉莉花》,參加全國會演。並被首次標名為“江蘇民歌”而傳遍全國。在唱詞上,刪除“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專唱“茉莉花”;在曲調上,在昆、徽、京劇《鮮花調》的基礎上,追求旋律婉轉細膩,節奏穩重並富於變化,把以敘事為特征的《鮮花調》改編成以抒情、歌唱為特征的《茉莉花》。但是《茉莉花》曲調結尾,仍保留上揚8度、漸慢、大拖腔的戲曲唱腔特點,與昆、徽、京劇《打花鼓》中的《鮮花調》完全相同。

如今,《茉莉花》已代替了傳唱數百年之久的《鮮花調》,普契尼《圖蘭多》中《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使該曲成為中國民歌最傑出的代表。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鮮花調》數百年來為中國民間藝術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更不要忘記傳播它的載體——鳳陽花鼓。

  • 上一篇:嫁入豪門的傳統故事
  • 下一篇:兒童國慶海報-幼兒園國慶假期安全手抄報幼兒園國慶手抄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