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部經典蒙學讀物——識字類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訓誡類的《小兒語》、《弟子規》、《朱子家訓》、《名賢集》和《論語》,韻語類的《千家詩》和《聲律啟蒙》,典故、知識類的《蒙求》、《龍文鞭影》和《幼學瓊林》。
:《蒙學十三經》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蒙學教育。中國的蒙學教育濫觴於周秦兩漢,形成於隋唐宋元,繁榮發展於明清近代,可謂源遠流長。據張誌公先生的《蒙學書目稿》統計,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國的2000余年中,蒙學教材有580種之多。徐梓的《中國傳統蒙學書目(初稿)》在此基礎上作了增補,達到1300多種。實際上可能還遠不止此數。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不斷升溫,各地應時出版的蒙學讀物就有上百種。儒家的高文典冊,壹般人很難學習理解;而這類蒙學讀物把那些艱深難懂的高頭講章用通俗押韻的語言表述出來,並且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情世態,易學易懂,易誦易記,更直觀、更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正因如此,在普通民眾中,其流傳甚至比儒家經典還要廣遠,還要深入人心。但不盡如人意的是,壹些出版單位往往在裝幀設計上下工夫較多,而在內容的處理上重視不夠,乃至讀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正文錯訛、標音不準、引文不確、註釋粗疏、譯文生硬等瑕疵,輕者讀來時時“礙眼”,令人心中不快,重者謬種流傳,誤人子弟。
作為主編,張聖潔說,這套蒙學讀本借重“十三經”之名,是因為蒙學理應被提到“經”的高度來認識,同時也表明我們虔敬的註疏態度,要編出壹套“拿得出手、站得住腳、傳得下去”的蒙學經典,“為學界提供壹個信本,向讀者奉獻壹件精品”。
《蒙學十三經》的不同之處
張聖潔介紹說,考慮到童蒙教學重點首先是誦讀,因此《蒙學十三經》特別著力於正音。十三篇正文全部註以漢語音標,並以古文應有的讀音標註。編著者同時還對書中的生僻字、詞和難解的句、段,典章、名物、典籍、掌故,重要的歷史事件及人物等,作準確、詳明的註釋,對所涉人物、事件等,均盡力核查壹手材料,以史家之精神,“勘正謬誤,流傳真諦”。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蒙學十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