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山西民歌簡介

山西民歌簡介

山西位於華北高原、黃河中遊,總面積15萬多平方公裏,人口2500萬。除了少數散在全省各地的回族和滿族,山西基本上是單壹的漢族地區。

除晉中、晉南、上黨(山西東南部)、丁鑫和大同外,大部分省份都是巖石和山區。主要山脈有南部的中條山、東部的太行山、北部的五臺山和恒山以及西部的呂梁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桑幹河、滹沱河、漳河、蒲水河、沁河。其中汾河自山西北部寧武至山西南部河津匯入黃河,縱貫南北,是全省第壹大河流。山西東與河北接壤,北與內蒙古接壤,西、南與陜西、河南兩省隔黃河相望。經濟上,除了少數林牧,山西在歷史上是壹個以農業為主的省份。建國以來就以盛產煤炭聞名於世,所以也是中國的煤炭之鄉和能源基地。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自古就有杜堯平陽(今臨汾)、蒲阪、舜都(今永濟)、杜愚安邑(今夏縣)的傳說。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有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陶鈸,有夏朝的石編鐘,有春秋時期的雍鐘,有戰國時期的編鐘和編鐘。在侯馬出土的東周晉國青銅器鑄造作坊中,還發現了壹件鑄造編鐘的陶制模型(模具)。這些都說明山西音樂的發展比較早。山西民歌歷史悠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掘井而飲,耕田而食。皇上怎麽幫我!”(《打土之歌》),“使我為庶人,不作土匪,不作愚昧,順乎皇帝”(《康曲童謠》)都是姚時代的民歌和童謠。“南風的煙可以解除我們人民的焦慮!南風壹吹,就可以富我民之財!”相傳是壹首歌頌順時運城鹽池與人民生活關系的民歌。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唐體和馮偉,大多是產生於陜西的古代民歌。這些民歌,如唐人的《嬌聊》、《葛生》、《未雨綢繆》、《半身羽毛》、《馮偉的《說書》、《割譚》、《十畝之間》、《汾劇》、《歌劇》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從這些民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漢族的勞動人民不僅“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用民歌歌唱生活,抒發感情,而且還通過民歌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表達對壓迫的反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上一篇:家庭教育需要講究儀式感嗎?
  • 下一篇:廣西傳統陳涉陶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