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山頭地處祖國南北分界線,山海相連,風景秀麗。光緒《日照縣誌》記載,金朝末年,抗金紅衣軍、益都首領楊安兒曾在此與金兵交戰。嵐山頭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具有南北文化交匯的特點。著名的《嵐山漁歌》《滿江紅》參加了1950年代華東地區的文藝演出,其中《嵐山號子》在中央電視臺第七套《中華文明五千年》播出。1957年,環海路漁民李雲演唱的歌曲《滿江紅》參加全國民族民間舞蹈匯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後來在山東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播出。
海碑在嵐山漁港西側,天然巨石佇立海邊,朝北、朝南,上刻明代監軍蘇靜題詞“銀河動”、“搖雪噴雲”。明代著名書法家王鐸題寫了《萬胡明註》和《傲骨壹柱》;清康熙十年(1671),安東衛守備、武進士嚴撰《難水》壹書。漲潮時礁上的碑文淹沒在水中,退潮時露出水面,成為壹大景觀,被譽為“萬裏沿海第壹碑”。
海神廟(又稱龍王廟)位於海陵碑北側,與之相鄰,始建於元代。明嘉靖三十壹年(1552),安東衛太公王魁,眾人重修。殿中有龍主像,東屋山墻塑將軍,西屋山墻塑馮奶奶。房梁上有兩條金龍。正門外有影壁,進門便是供人燒香燒紙的火樓。院內西門以南是鐘樓;在寺廟的西邊有壹個舞臺。在1920-1930期間,農歷四月初八、六月十三、六月十九三天,共唱三天,祈求海上豐收。
海州灣漁場位於蘭山區,是中國四大漁場之壹,盛產對蝦、帶魚、章魚、魷魚、黃魚、螃蟹和貝類。特產嵐山蝦皮、金鉤蝦皮、西施舌;淺海養殖可利用水面30萬畝,沿海灘塗6萬畝。多年來,漁業壹直是嵐山頭街道的支柱產業,現有漁船1,000余艘,其中大功率鋼質遠洋漁船1,76艘,是山東最大的遠洋漁船隊之壹。嵐山鮮活水產城是全國“菜籃子工程定點市場”,嵐山頭街道成為全國海產品集散地之壹,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秦嵐”是嵐山頭的地方特產,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享譽省內外。光緒元年(1875),嵐山掌門林祥華從日照引進了壹個葉片小、葉柄黃的芹菜品種。經過長期種植,結合當地適宜的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形成了獨特的土特產風味,種植範圍擴大到安東衛地區。芹菜葉小,葉柄實,纖維極少,俗稱“嵐山頭芹菜不渣”。無論炒菜還是涼拌,都好吃,香脆可口,是外地芹菜無法比擬的。秦嵐享有很高的聲譽,並已出口到臨猗,青島,濟南,江蘇和上海很長壹段時間。
嵐山頭街海岸線長達5.5公裏,自古以來就是通商口岸。轄區內的嵐山港自20世紀60年代+0950年代建港以來,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吞吐量達2038萬噸,是山東五大港口之壹。嵐山頭將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原油、成品油和液體化工中轉加工基地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