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嘉慶《巴陵縣誌》記載了巴陵周邊鄉村花鼓戲的興盛。嶽陽花鼓戲和臨湘花鼓戲(奧姆秦腔)壹脈相承,壹脈相承。就音樂而言,嶽陽戲古畫腔的主體聲腔叫“秦腔”。“秦腔”的曲調有【單句】、【夾句】、【夢幻調】、【陰調】、【悲調】。其他民謠如【四福調】、【相思調】、【聒噪五更】、【十繡】、【惠門調】、【十杯酒】、【梅花引子】等也常用於其間。嶽陽花鼓戲的許多劇目都是以《強秦》為藍本,曲調優美,旋律明快,是由當地民間音樂與傳說中的《梁山調》相結合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傳至與嶽陽縣、臨湘山水相連的桐城、崇陽壹帶。由於語言相近,音樂同源,深受當地人喜愛。並且在兩地發展了屬於本地區的地方劇種:桐城的花鼓戲和崇陽的提琴戲。據有關史料記載,嶽陽古畫戲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壹是萌芽階段。即在花鼓階段,其聲腔為合唱,伴有嗩吶鑼鼓。這就是嶽陽花鼓戲的雛形。如今,在嶽陽戲的傳統劇目《五傻》、《五展》、《十送》中,我們都能看到二人轉的影子。二是成熟成型期。同治十壹年(1872)《巴陵縣誌》記載:“鄉民遷演小戲,歲末不絕……”此時,嶽陽戲是壹種相對成熟的小劇種。從同治年間流行的“小戲”到光緒年間日益豐富的角色和行當,嶽陽花鼓戲進入了壹個逐步完善的階段。
建國前,嶽陽古畫戲沒有固定的表演團體,藝人們忙著種地,閑暇時搞藝術。藝人長期在農村的草臺班子上表演,舞臺設施簡陋,衣食無憂,藝術發展較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嶽陽古畫戲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藝術傳統得到了發揚,藝術水平得到了提高,整個劇種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嶽陽古畫戲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固定的專業戲班,改變了農村班社半農半藝的局面,藝人成了國家的主人。政府文化部門還舉辦了文藝學校,培養了壹批嶽陽古畫戲曲演員和音樂家,提高了從業人員的思想藝術素質。通過各種交流學習的機會,嶽陽古畫戲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嶽陽古畫戲根據表現新生活的需要,改編了《補背》、《牛郎織女》、《遊春》、《四服》等壹大批傳統劇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編的《補背》在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中獲獎,第二年作為湘劇藝術團的劇目上報北京。他還創作並移植了壹批現代題材的劇目,如《蘇鐵花開》、《月上柳》等,得到了觀眾的強烈反響。其中話劇《看水庫》參加全省現代戲曲展演,獲得好評。從50年代末開始,先後移植上演了《羅四爺買牛》、《不能走那條路》、《三裏灣》、《瓊花》等劇目。這些現代戲的上演,促進了嶽陽古畫戲在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舞臺藝術等方面的創新和發展,提升了越劇的整體藝術水平,增強了嶽陽古畫戲表現現代生活的能力。
上一篇:對待傳統道德下一篇:廣東隊史貢獻前5名中,阿聯只能排第二。妳心目中的第壹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