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彜族地區,巴莫爾哈的名字壹直與彜族的“塔特舞”聯系在壹起。他倡導、策劃並參與了"大提舞"的創作、規範化、通俗化和大眾化,他作詞作曲的《彜族阿石齊》(青年舞蹈),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彜族古老的文化傳統,而且對彜族民間舞蹈和音樂藝術的創新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和巴莫爾哈同誌在1950壹起到西南團校學習,後來壹起從事青年工作。從相識到相知,我們是幾十年的老戰友。這幾十年,巴莫爾哈同誌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對彜族舞蹈情有獨鐘,並壹直堅持在業余時間收集彜族民歌和傳統音樂素材,在吸收民樂元素的基礎上創作了許多歌詞和歌曲。多年來,他還擔任涼山州彜族學會會長,壹邊寫作,壹邊致力於彜族文化的研究。著有《論中國易學學科建設》、《山鷹集團與彜族原生態音樂發展趨勢》、《五十年滄桑巨變》、《迎接千年易學繁榮》、《哈佛有女兒的彜族家庭》等。巴莫爾哈長期致力於彜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播,彜族傳統的傳承和創新,尤其是在民族音樂方面。在他和巴莫姊妹彜族團的支持下,山鷹團和黑虎團(“彜族制造”的前身)先後走出大涼山,促進了彜族原創音樂的發展。因此,作為彜族民間音樂的收藏者和倡導者,巴莫爾·哈也是彜族現代“新民間音樂”的開拓者和實踐者。作為壹個彜族人,我努力把自己對民歌詩詞傳統的文化思考和對民族文化的深刻體會融入到音樂創作實踐中,讓曲調植根於涼山的沃土,讓歌曲浸潤著時代的特色。當代彜族音樂家,應該是壹個有歷史使命感的詩人:守望人民,傳承文化,用彜族歌詩精神,構築更高的音樂理想。在當代社會文化形勢下,彜族原生態音樂應著力表現中國彜族文化的獨特性,體現先民傳統的生命力,豐富人性的表達,傳承民間藝術的人文精神...
巴莫爾·哈同誌對民歌和音樂的認識和理解是深刻的,收集、整理和創作的經驗也是豐富的。所以,天真、單純、美好,在他的歌曲專輯《涼山之戀》中都能體現出來,比如《美麗的涼山》《相約涼山》《歡迎來到迷人的瀘沽湖》《五十六個兒女同唱壹首歌》。這些作品是他多年音樂創作的亮點。音樂不僅是壹種語言,更是壹種“聲音”。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音樂人、民族音樂學家和聽眾關心中國少數民族原創音樂的發展,關註來自涼山特定音樂時空的“聲”及其深刻的文化表達。
作為年過七旬的彜族兒子,巴莫爾·哈同誌從以往的作品中精選了12首表達對祖國、對民族、對家鄉、對同胞的熱愛之情的歌曲,匯集成專輯《涼山情》出版發行。我為此感到高興和祝福,並把這些感受寫下來作為序言。
200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