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節日的由來: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笠原節。相傳那天地獄之門打開,陰間的鬼魂就會被釋放,子孫祭祀的鬼魂就會回家接受香火供奉。四處流浪,沒有主人和孤獨的靈魂,流浪到任何人們可以去找吃的地方。因此,在7月,人們舉行“普渡”和“石鼓”慈善活動,如提供食物,祭祀和誦經,以普遍越過鬼魂,防止他們成為世界的災難,或祈求鬼魂幫助消除流行病,保護家園的安全。因此,在壹些地區,會有這壹天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原普渡”,後來發展成為壹個盛大的節日,稱為“玉蘭大節”和“玉蘭勝利會”
3.廣東習俗:曲江縣的人們在7月15日祭拜祖先和狗頭王,並以穿著五顏六色衣服的小男孩和女孩載歌載舞的方式回報神靈。龜山縣人把7月14日作為中秋節。據說因為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免兵荒馬亂,所以提前壹天慶祝節日。在澄海縣,祭祖和竈神是在中元節舉行的。德慶州中原用冬葉裹粉做餅,稱為“橋”祭祖。在古代的潮陽縣石鼓,富裕的家庭會買犁,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寫在紙上,在給食物的時候撒。如果妳買不起農具或妻子,妳可以得到壹張代金券。
4.歷史發展:中元節是地方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說:“相傳祖考魂中元節屬苗普,薦以鹹衣酒,雖窮。”祭品中,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因為7月酷暑,要換衣防寒,而且“7月為火,9月給衣”。
5.上世紀二四十年代,中秋節比七夕和清明熱鬧多了。人們以家庭為單位傳承祭祖習俗,先祭祖、擇時薦食的古老習俗直到民國時期仍是農村中元節習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寺廟也增加了對“抗戰陣亡將士”精神的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