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木雕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卉、動物、魚蟲、雲頭、回文、八寶博古、錫聯、各種吉祥圖案。人物以名人軟文故事、文學故事、戲曲歌本、宗教神話、民俗風情、民間傳說、社會生活為主。景觀素材主要是徽州景點,如黃山、新安江以及徽州各縣的代表景觀。動物、花卉、樹木、圖案壹般都是連續圖案的形式,也可以獨立繪畫。
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對象的需要和可能,運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形式。木雕通常用於搭梁、托梁、屋檐、地板、瓦、窗、欄桿等處,雕花造花,富貴榮華。木雕的邊框壹般都是用糾結的樹枝雕刻而成,流動婉轉,令人眼花繚亂。木雕不僅考慮美觀,也重視實用性。壹般窗戶下面和天井周圍的欄桿和屋檐都有很多浮雕。圓雕廣泛應用於梁撐、鬥拱、麻雀甚至月亮梁。
在家具方面,床和衣櫃在木雕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這些家具壹般采用高檔木材,木雕表面用紅漆和金箔裝飾,使其更加生動。
明初,徽州木雕已初具規模,風格古樸粗獷,以平面淺浮雕技法為主。明代中期以後,隨著徽商資金實力的增強,姚劇鄉鎮意識日益強烈,木雕藝術逐漸向精細精致雕刻轉移,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進入清代後,對木雕裝飾美的追求更加強烈,塗金華麗。雖然它很精致,但有時太復雜了。
如今,在古徽州所轄的各縣,依然隨處可見精美的木雕。某縣黃村壹居民樓,在梁、仿制品、桿、拱、麻雀上精雕細刻,飾以獸靈、鳥、蝙蝠、回文,布局嚴謹,造型美觀。天井四周雕刻的24層被後門隔開,上半部是連續的花紋漏窗,下半部是浮雕花鳥隔斷,連接上下的中間橫板上雕刻著戲曲故事,都出自《三國演義》的戲文。在大廳正前方右側的建築入口上方,有壹幅浮雕與雕版相結合的木雕畫。背景是山巒和竹林的曲徑。在這幅畫中,壹個年輕的女人靠在房間裏向外看。壹個男人從山路上走來,背著壹把傘和壹個包。這是壹幅反映簡佩筠遠祖出國經商“商旅回國”的畫面。畫面中的人物只有寸許長,卻刻有眉和眼,栩栩如生,尤其是女子倚房遠眺,表情哀怨專註,流露出期盼親人歸來的心情;旅行者風塵仆仆,行色匆匆,渴望歸來。其構圖精美,造型生動,堪稱現存徽州木雕中的帽子。徽州木雕藝術世代聞名。劉鐵壁、王聲、王老五、黃義仁、張力夫等都在地方誌中有記載。他們的木雕藝術代代相傳,現在更加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