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年所有節日的順序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壹、春節
正月初壹為春節,為新的壹年的開始,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壹個古老傳統節日。
二、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元夕、上元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三、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清明前二日或壹日。在這壹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
四、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每年的四月五日,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五、端午節
端午為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醫節、藥草節、天中節等。
古人歷來崇尚中、正之道,“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端午”,“中正”也,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六、七夕節
七夕為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中元節
中元為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八、中秋節
中秋為八月十五,處在秋季三個月的中央。此時為秋分前後,秋高氣爽,月亮圓時顯得更為明亮皎潔,為家人團聚之時。
九、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十、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這節日的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壹,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
十壹、小年
小年,並非專指壹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竈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竈壹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爭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十二、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壹天夜晚。歲末的最後壹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壹個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