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恩格斯所揭示的,道德作為壹定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必然由經濟關系的性質所決定。在階級社會,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任何道德都是具體的。杜林所提倡的超階級的、抽象的、永恒的道德是絕對不存在的。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即使在當代,也絕對不存在超越社會歷史條件和階級的絕對的、普遍的道德和普世價值,也不存在所謂的道德中立原則。
當代西方倫理學各流派所信奉的所謂“道德中立”或所謂“道德中立原則”,本質上都是歷史唯心主義。他們把自己的道德主張和價值原則描述為超越任何階級和意識形態的科學倫理,代表全人類的利益和要求。這個觀點對中國學術界也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影響。但這種觀點的本質和基本立場恰恰是恩格斯深刻批判的歷史唯心主義道德,也是資產階級道德的壹貫主張。
“道德中立”或所謂“道德中立原則”根本不成立,無非是資產階級道德虛偽的集中表現。西方倫理學基於所謂的道德中立原則,將西方的道德和價值觀鼓吹為所謂的普世道德和普世價值。
但是,西方倫理學中的價值觀絕不是超越階級和不同社會制度的所謂普世價值和普世道德。雖然不能否認資產階級道德及其道德觀有壹定的合理性,但它本質上反映的是資產階級利益和道德觀,具有根本性的局限性,必須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道德觀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批判。
無產階級道德和馬克思主義道德反映和維護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這兩種倫理理論和道德觀念有著本質的區別和不同。否認這些本質區別或混淆這些區別,鼓吹所謂的道德中立原則、普世價值和抽象的普遍永恒道德,從根本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及其根本原則。
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觀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集體主義基本價值取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完善適應新時代需要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在恩格斯看來,抽象的人性論脫離人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來談所謂普遍的人性,拋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來談人性,把抽象的、永恒的“人性”作為考察道德的基本標準和理論依據。以抽象的人性論作為建立道德體系和道德觀的基礎,必然導致資產階級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根本局限性。
不難看出,無論當代資產階級所倡導的道德和價值觀的形式發生怎樣的變化,其理論基礎無壹例外仍然是抽象的人性論。他們無視人性形成的特定社會歷史條件,尤其是社會經濟基礎,將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性抽象為永恒的人性,以此來論證道德觀念和價值的普遍性和永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