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又稱“文琪”、“甲骨”、“殷墟”或“龜甲獸骨”,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體系,是漢字的源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商代早期甲骨文遺存主要見於鄭州商城,商代晚期以安陽殷墟為代表。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字。考古發現表明,這裏有大量的甲骨,有10萬多塊。內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蔔記錄,也可以看出很多國家部落的族徽都有命名。甲骨文約有4000字,反映了書寫符號系統的基本構成。
與《說文解字》建立的古文字定型符號體系相比,甲骨文具有多種類型的漢字構形,包括傳統六書中的象形、能指、會意、形聲四種形態,這表明在殷商晚期,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已經基本確立了構形模式,構形體系也逐漸發展成熟。
從字形構成、象征程度、書寫形式和功能等方面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是壹種發展時間長、結構成熟、功能完備的文字符號系統,是可以確定漢字進入成熟階段的系統而完整的文字樣本。
出生背景:
商朝皇室貴族從國事到私生活,祭祀、氣候、收成、征服、野外狩獵、生病的人、生育、出門等等,都要求神指教,才能知道吉兇決定停止。於是,占蔔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壹件大事,朝廷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和占蔔官員。
有銘文的甲骨文被保存為國家檔案,堆在山洞裏。因此,甲骨文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壹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統治者非常迷信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會不會下雨,莊稼會不會豐收,戰爭能不能打贏。
應該祭祀哪些鬼神,讓生育、疾病、做夢之類的事情去占蔔,了解鬼神的意誌和事情的好壞。占蔔用的材料主要是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