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其內容發布顯得不規律。對於大部分傳統媒體來說,內容發布是有時間安排的,所以電視、廣播節目都叫節目,可以提前設置。但新媒體不是。第二個重要特征是碎片化。有壹種說法叫“微內容”。壹般來說意思差不多,不是全部內容,是壹段內容。但“微內容”壹詞僅描述數量特征,不涉及“質量”。碎片,在我看來是更能表達新媒體特點的壹個詞組,因為看起來很多內容只是零碎的,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內容碎片化是去中心化造成的。所謂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顛覆”,指的就是這個。但事實上,分權不會長久。人的大腦需要接收信息,這就導致了集中通道的出現,對信息進行重新整合。搜索引擎是壹個很好的例子。第三個特點是個性化。博客是最明顯的例子。提供博客網站程序的Wordpress,由於其開放代碼架構,在互聯網上有數以千計的可用模板。因此,每個博客都是不同的。如果blogger還有能力開發模板,他/她可以創建世界上唯壹的模板。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有很強的個人色彩(比如BBS),但是有相當多的新媒體形式給了用戶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這個個性化特征直接質問“網上沒人知道妳是狗”這句話。換句話說,互聯網的重心已經開始從數據(信息)轉向人。程樂華先生認為,這種個性化直接帶來了互聯網上自我補償、自我補償的出現。偶然性和碎片化這兩個特征可以共同作用,成為新媒體的第四個特征:持續的議程設置。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應是有實證支持的,但媒體很少連續設置議程:A電視臺跟蹤B電臺的內容,然後C報跟進(在中國,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但很少見,比如十七大報告就算連續的議程設置)。但新媒體不是。他們喜歡連續設置議程,我稱之為“鏈式溝通”。每個節點的影響力是有限的,但組合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壹個典型的例子是博客的主題紙牌遊戲:怪癖。如果這種新媒體仍然具有強烈的個人特征,那麽自我就會被取代。媒體人格化後,這種媒體的公信力會增強,議程設置力會更有穿透力。當然,最後壹個特征並不是最不重要的:交互性。不過這個功能已經被過度使用了,我也懶得再嘮叨了。這裏唯壹需要指出的是跨平臺交互。網絡媒體天然具有互動的功能,但很多互動是在媒體內部完成的,比如在壹篇文章下發表壹條評論。但是新媒體提供了跨平臺的交互技術,比如博客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中國,跨平臺交互還沒有成為大規模的趨勢。
上一篇:高考考了800字滿分。下一篇:波蘭球在清朝是怎麽抽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