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日本儒學主要依附於佛教。從聖德太子變法到孝德天皇變法,再到大寶元年制定“大寶法”,都是日本早期儒家治國安民思想被日本政治采納的標誌。
作為禪宗附庸的儒學
(鐮倉,室町時代);
鐮倉時代中期(1192-1333),儒學在中國的新發展——宋雪傳入日本。
從鐮倉時代開始,大量的中國宋儒家經典被中國的佛教僧侶和日本僧侶帶到了日本。中國的禪僧也促進了儒學在日本的傳播。他們到日本後,主要介紹了朱、二程、等人的著作和思想,促進了儒學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
南北朝和足利時代(室町時代)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關系,並不要求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意識形態,只是把它作為壹種從屬於佛教的教育,和神道、老莊壹起保存下來。儒學雖然成為當時盛行的禪僧的必需品之壹,但仍被納入佛教之中,可見儒學在這壹時期只是佛教的從屬產物。
但由於佛教的傳播與政治掛鉤,也容易受到政治動蕩的影響,而對佛教全盛時期影響較大的變化,則來自於日本進入霞客的戰國時期。
14世紀室町時代初期,日本禪宗僧侶和貴族中就有壹些學習和教授儒學的日本先例。比如學習朱的“五嶽和尚”,幾乎占據了當時日本儒學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壹些研究儒學的上層官員和貴族學者的出現,使得這壹階段的新儒家慢慢滲透到朝廷中。
直到公元16世紀,禪宗和尚壟斷儒學的局面才逐漸被打破,“五嶽和尚”之後,形成了研究宋儒學的三大流派:博士派、三安派、海南派。這說明儒家思想不再局限於上層社會,而是在向大眾化發展。
到室町時代末期,在關西、土佐等地,儒學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成為統治這壹地區的思想基礎。
三、儒學的全盛時期和日本化(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1603-1867)是日本社會最後壹個封建時期。戰國之亂後,德川家康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幕府制度。進入江戶時代後,儒學上升到主導地位,儒學在這壹階段的日本進入了鼎盛時期。
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學者推崇儒家思想,尤其是《論語》。但由於日本不受科舉制度的束縛,對《論語》的解讀比中國自由得多。
在儒學發展的同時,日本出現了不同的儒學研究流派。不同學派之間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於是展開了不同學派之間的學術爭鳴,猶如百花齊放,爭奇鬥艷,使得學術研究進壹步發展。
壹般來說,儒家思想在江戶時代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第壹個時期是朱研究的繁榮時期;
第二個時期是陽明學派的興起和齋藤優子學派的對立時期;
第三個時期是古代學派的興起與齋藤優子研究的競爭時期。
第四,資本主義時代的日本儒學。
到了明治時期,日本儒學已經和中國本土儒學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儒學被改造成了輔佐帝制運動的得力助手。伊藤博文、山縣有朋、西周等日本政治家宣揚儒武結合,尊孔尊皇。孔子和武士道走在壹起,神道和儒家思想交融在壹起。所謂“和魂與才”,就像中國的“中體西用”,骨子裏壹定是“和魂”,用儒家思想來支撐“皇道”。孟子,中國孔子的正宗傳人,因其明顯的民本思想而不願被日本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