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宮廷繪畫的復興。明朝統治者建立政權後,立即開始恢復漢族的各種傳統文化和法規,包括宮廷畫院制度。明代雖然沒有正式的畫院,但附屬於錦衣衛的畫師制度與五代兩宋時期的翰林畫院具有相同的功能。滿清入駐北京以來,壹直以漢族正統文化的傳承者自居,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建設,並設立相關機構供奉畫家。
這種局面為“浙派”這樣的強勢畫派的產生和繁榮創造了條件。
二、文人畫向商品畫的轉變。明清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市民階層日益壯大。於是,傳統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文學還是哲學都出現了世俗化的傾向。
在繪畫方面,明清時期,除了繼承了元代以前宮廷貴族和文人兩種傳統審美趣味外,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對繪畫史的發展影響巨大,不能不引起特別的關註。受此影響,文人畫的創作雖然在筆墨技法上仍沿襲宋元以來的傳統,但創作的心態和目的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壹些無意或無力進入仕途,但又不能“退隱”到農村的文人,把賣書畫作品作為壹種生存和生活的方式。由於創作心態和目的的變化,他們的藝術從超脫隱逸到迎合世俗,從脫離群眾到投身群眾;創作的目的不再是自娛自樂,而是以畫為生。
此外,除了文人畫家心態的變化,現階段還有壹些經濟實力較強的商人需要通過藝術化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古語有雲:“富貴近於俗,俗中之雅,可用於教;貧窮接近優雅,優雅能給生活帶來庸俗。“所以,文人與商人的結合,導致了繪畫中的雅俗共賞之風。
這種局面為吳畫派和其他畫派創造了條件。以吳派為例,它的興起與當時的世俗化社會有關。當時蘇州(無棣)是全國商品經濟的中心,圍繞這個中心的人文藝術自然獲得了更多的市井氣息和商品色彩。吳派文人都住在城市裏。因為他們既沒有仕途工資,也沒有農村的莊園稅,他們不得不像職業畫家壹樣,以出售自己的書畫作品作為謀生的手段。只是因為他們的文化素養高,所以在審美趣味和表現手法上都不同於壹般的專業畫家。
第三,西洋畫的引進。隨著西方傳教士從東方的到來,西方各種講究科學的繪畫和技法陸續傳到中國。他們以其準確的寫實主義,對傳統繪畫註重意境和筆墨的觀念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為傳統繪畫向現代的過渡提供了必要的借鑒和重要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