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1744—1828)
第二代:
李龍(1794—1884)
第三代:
李國輝(1831—1921年)
李國標(1841年—1924)
李(1854 —1929)
第四代:
李素敏(1878 —1936)
李冠壽(1884 —1935)
李(1874 —1956)
李(1876 —1952)
何道清別名何八(生卒年不詳)
第五代:
戴笠(1904 —1990)
莉法(1906 —1989)是惠州郊區文頭嶺火底村(現稱米底村)人。該村是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李家拳的發源地,已有300年歷史。莉法從小就跟隨他的長輩學習武術。10歲上山采藥,12歲開始研究跌打損傷中醫。解放後,義光在橋東水東街被中醫毆打。同時,他還經常到馬鞍山、平潭、水口等地傳授李的拳法。曾任惠州市武術協會理事,參加省武術觀摩比賽並獲優秀獎。1954期間,莉法加入徽州鎮聯合診所,擔任跌打損傷外科醫生。1958,鎮政府將在聯合診所的基礎上成立徽州醫院,莉法將被任命為中醫。1961,下放到水東東路,開設中醫跌打損傷門診。1962年與劉權等醫生成立惠州市第二中醫聯合診所(現市區中醫院的前身),工作至退休。1988,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0歲。
莉法有高超的醫療技術和從高處摔落接骨的高超技巧。他采用外敷內服,內外結合的方法,治療疾病,舒經活絡,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療效極佳。他是本市有名的跌打損傷中醫。他自制的李氏大爹丸用了幾十種中藥,對術前鎮痛特別有效。其自擬的外傷酒藥方成為城市中醫院治療病人的藥方。
莉法不僅醫術高明,而且他家傳下來的李家拳也很厲害。傳承了李家全單肩側身、虛步吊腳、註重攻防、拳法剛勁、掌法多變、多跳、腿法好、拳路靈活的拳法風格,帶出惠州市原武術協會副主席顏景山、廣東省武術協會常委、廣東省蔡李佛拳術協會副主席等優秀弟子,為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突出貢獻。
莉法的家庭很窮。據記者從李家長輩處了解,的父親在出生前就離開迷笛村到南洋謀生,後在南洋定居,很少回老家。生活的重擔落在了莉法的母親和姐姐身上。到了莉法15歲的時候,母親生病了,家裏除了姐姐的辛苦勞作,幾乎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也正因為如此,莉法從小就鍛煉出了從醫打拳的毅力和決心。從10歲開始,天不亮,莉法就會進山撿柴,賣柴補貼家用。12歲時,跟隨叔叔學習李家全和中醫。“爺爺非常努力地工作,不僅是為了幫助他的家人,也是為了尊敬他的主人,幫他撿柴火和水,以此來換取他的武術和醫學指導,”李自行告訴記者。然而,越是困難,莉法越是不放棄。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他在摔跤和拳擊方面取得了壹些成績。15歲時,離開家鄉,開始行醫、教拳。[2]
第六代:
李炳南(1935-2005)
閆景山(1945-),男,1946年生於惠州。受父親蔡妍(龍拳弟子)的影響,他從小就熱愛武術。十歲開始學習龍拳、佛教、洪家拳等拳種。在集中力量打擊李全之後,他得到了李氏義和團的戴笠和莉法的賞識,並給予了悉心的指導。自25歲起,在惠州、寶安、惠陽等地教授舞獅、武術技藝,多次在省級、全國武術比賽中獲獎,獲得專家壹致好評。李家泉武術館成立後,致力於輔導李家泉,培養武術人才,也為挖掘整理李家泉武術史料做了大量工作。開館壹年後,學生們的武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張忠和林小東同學在1989省武術比賽中獲得了前六名的好成績。此外,我們還收到了其他地方和省份的來信,要求前來學習。閆景山已經成為李家拳的第六代傳人,但他依然不懈努力,不斷為弘揚家鄉的民族文化,發展地方體育事業貢獻自己的能量。
李榮光(1957-)
第七代:
李自行(1963-)
陳慧聰(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