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也稱為全球構造。所謂板塊是指巖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即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根據新的全球構造理論,大規模的水平運動已經發生並繼續發生在大陸和海洋地殼。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是像大陸漂移理論設想的那樣發生在Si-Al層和Si-Mg層之間,而是巖石圈板塊像傳送帶壹樣在整個地幔軟流圈上運動,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樂丕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包括澳大利亞)和南板塊。除了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他五大板塊既有大陸也有海洋。此外,該板塊還可以分為幾個次級小板塊。比如美洲板塊可以分為南美和北美兩個板塊,菲律賓、阿拉伯半島和土耳其也可以作為獨立的小板塊。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洋脊、深溝、轉換斷層和地面縫合線。這裏說的海脊壹般是指海洋底部的山脈。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有壹個地震活躍的洋脊,也稱為中脊,由兩個平行的脊峰和壹個中間的峽谷組成。太平洋也有壹個地震脊,但不是在大洋中間,而是在東邊。不是很崎嶇,也沒有中間峽谷隔開的兩排脊峰。它通常被稱為太平洋中部崛起。洋脊實際上是海底分裂產生新地殼的區域。轉換斷層是被許多橫向斷層切割成小段的大洋中脊。不是簡單的平移斷層,而是壹邊裂開,另壹邊水平錯位的斷層。威爾遜稱之為轉換斷層。兩個板塊碰撞,接觸帶被擠壓變形,形成壹個褶皺的山脈,把原本分離的兩個大陸縫合起來,叫地縫。壹般來說,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穩定,而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地殼相對活躍的地帶,火山和地震活動、斷裂、擠壓褶皺、巖漿上升和地殼俯沖頻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