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方產區如遼寧、河北、山東等省,以及西南各省育苗區都有采摘栗子的傳統,即鱗莖自然成熟開裂,落果後采摘。用這種方法收獲的栗子飽滿,外形美觀,有光澤,品質優良,耐貯運,還能充分利用輔助勞動。缺點是勞動強度大,必須每天采摘,否則栗子長時間露在地上,容易失水風幹,影響產量和果實品質。栗子壹般在中午前采摘,避免中午在太陽下失水。栗子采摘後應立即存放,避免脫水風幹。在采摘栗子之前,清除雜草、枯枝等。在栗子園鋤土。摘栗子前搖壹搖栗子樹,讓果子落地,但要註意不要在棚裏用刺刺眼睛。
(2)打栗棚
我國南方大部分產區采用打栗棚的方法。當整樹板栗棚開裂60%以上時,用竹竿壹次性或分批敲倒板栗棚,撿起堆放在陰涼處。棚堆厚度不得超過80厘米,每堆20厘米。噴少量清水,增加棚內濕度。5 ~ 7天後,剝開板栗果實,註意不要破壞外果皮的光滑度。這種方法雖然省工,但堅果成熟度不夠,品質比采摘的差,不耐貯藏,而且容易打斷部分結果枝,影響第二年產量。此外,在堆放過程中也容易受到害蟲的侵害。為了方便快捷,有的栗農在栗棚開裂後,用木棍擊打棚苞,會嚴重破壞果皮的蠟質光澤,有的甚至劃傷,導致果實等級大打折扣。
摘栗子和打栗子分別是北方和南方的傳統收割方式。目前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傾向於把打和挑結合起來。成熟前期以采摘為主,同時敲落少量已裂未倒的栗子;後期以拍打為主。當留在樹上的板栗苞大部分開裂,堅果外果皮變色時,壹次性打掉。
(3)機械收割
意大利和法國生產的板栗收割機都是基於氣吸原理。收獲的栗子進入收割機上的分級裝置進行分級。機械收割可以節省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但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