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歐洲奴隸制的崩潰。此後,隨著日耳曼民族的大遷徙,歐洲逐漸轉變為封建社會。歐洲封建社會初期,領主制盛行,莊園裏的主要生產者是農奴,他們依附於領主。國王和封建領主將土地層層分割,形成了以土地為紐帶的領主和諸侯的階梯式關系。而且,土地所有權和主權(行政和司法)的結合往往使封建主對農奴擁有主權。11世紀前後,隨著城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莊園逐漸解體,取而代之的是地主制。農民沒有土地或只有少量土地。他們被束縛在土地上,對地主有人身依附關系。地主階級以地租、國稅和什壹稅的形式占有農民的勞動和勞動產品。封建地租大致分為三種: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封建主的土地所有制適應自然經濟,造成政治分裂和思想保守,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受到嚴重阻礙。因為幾乎所有的農民都使用簡單的工具進行生產,生產技術極其低下,甚至處於停滯狀態,經濟發展非常緩慢。直到14和15世紀,西歐的技術進步比較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大生產逐漸取代了農民的小生產。
西歐封建社會初期,地區間經濟聯系薄弱。政治上,割據政權占主導地位,王權薄弱。查理曼雖然建立了壹個強大的帝國,但這只是壹個暫時的軍事和行政聯盟,很快就解體了。城市興起後,各地經濟聯系增強。新興的市民階級與王權結成聯盟,反對分裂勢力,從而幫助王權取得勝利,實現國家的統壹。13和14世紀,英法出現了國家代表機關——議會和三級會議,形成了議會君主制(也稱等級君主制)。65438+5世紀後,因為資產階級和貴族勢均力敵,國家暫時獲得了壹些獨立,英法再次形成了君主專制。西班牙和俄羅斯形成了壹個中央集權的國家。而德國和意大利則長期處於割據狀態,大小諸侯和獨立城邦為所欲為,不利於經濟發展。
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統治工具是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在封建制度形成過程中,基督教得到廣泛傳播,地位日益提高和鞏固。隨著基督教的擴張,所有的異教文化都被消滅了。整個西歐社會都處於嚴酷的思想和愚昧的政策的統治之下。那時候,除了教會的教義問答,不允許有異教。這是壹個基督教盛行,羅馬天主教會統治社會的時期。天主教成為西歐最大的封建領主,壹般占有1/3以上的各國土地。它不僅壟斷意識形態,而且有自己的行政體系、稅收和法律體系,有自己的軍隊和監獄,就像國中之國壹樣。有時教皇甚至可以廢黜國王,把他的土地分給別人。從8世紀到10世紀,基督教會發展了經院哲學,成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官方哲學。經院哲學的所有論點都以聖經的話為出發點和最終真理,忽視經驗和實踐的存在,對科學研究采取敵視的態度。1230年,基督教會建立了宗教裁判所,以“異端”的罪名殘酷鎮壓各種新思想的傳播。恩格斯曾說:羅馬天主教會是西歐“封建制度的偉大國際中心”,“它把整個封建西歐(盡管有各種各樣的內部戰爭)團結成壹個大的政治體系,這是反對分裂的希臘東正教和伊斯蘭教國家的,它賦予封建制度壹種神聖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