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人認為,正月初三是小米的生日,要祝祭祈福,要戒米。
在宋代,這壹天也是天慶節,後來被稱為小年朝。它沒有掃地,沒有討火,也沒有打水,和正月初壹壹樣。
我國民間有句諺語:“初壹早,初二早,初三飽。”也就是說,到了第三天,終於結束了。可以晚起,彌補前兩天的睡眠,保持健康。
這壹天,中國古代有燒門神紙的習俗。
民間信仰“報恩族”的本質是報恩神,即感恩、報恩、報恩神。比如,客家人對門神的感恩是在大年三十的第三天“燒門神紙”,其賞神儀式也比較簡單。
第三天夜幕降臨後,家家戶戶焚香捧燭,以三畜、瓜果、酒飯祭拜門神。然後,新年節上的松柏枝、門神和節日上懸掛的信箋紙壹起焚化。
在舊俗中,客家人在農歷大年初五“出年界”,所以農歷大年初三“燒門神紙”也意味著年界即將過去,人們即將開始自己的事業。
客家俗話說“燒門神紙,大人做生意,小心撿屎。”也就是說第壹個月休閑吃喝差不多夠了。再過幾天,就該大人做生意了,耕田的也要耕田了。
從此,商業開張,讀書人入學,人們開始走出濃濃的年味,進入新年的奔忙。
雖然絕大多數漢人自清代以來基本上已不再祭拜門神,只保留了除夕“貼門神”的習俗,但長江流域的許多省份仍保留著大年初三“燒門神紙”的傳統。
在中國南方,大年三十早上貼“紅嘴”,被認為容易吵架,不適合拜年。
所謂“紅嘴”,通常是用壹張長約七八寸、寬約壹寸的紅色紙條,上面寫著壹些平安吉祥的話,貼在前後門的上方。
另壹個放在垃圾桶裏,揀出來扔出去。這些垃圾都是初壹初二堆積的,到初三壹定要清理幹凈壹起倒掉,不然就相當於把家裏的金銀財寶都倒掉了。
總之,貼“紅嘴”就是要讓人覺得壹年四季都能平安進出,不用和別人吵架,也不用遭遇各種不幸的災難。這樣,他們可以賺錢,家裏壹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