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是人類為了維持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遵守的最低道德標準。它是在人們長期的生活和交往中逐漸形成的,被風俗、習慣、傳統所固定。對於壹個人來說,禮儀是壹個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養和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於壹個社會來說,禮儀是壹個國家社會文明、道德風尚、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和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內容上看,有外貌、行為、表情、衣著、言談、待人接物等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禮儀、待客禮儀、餐桌禮儀、禮品禮儀、文明交往等。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準則叫禮儀,禮儀在言語行動中的表現叫禮貌。加強道德實踐,要註重禮儀,使人與人之間以“尊重他人、自律、節制、真誠”為原則進行交往,告別不文明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的內容豐富多樣,但又各有其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是:第壹,尊重人的原則;二、自律原則,即克己、審慎、主動、自願、禮貌、自我比較、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律、自制,不驕不躁、表裏不壹;第三是適度原則,節制適度,掌握分寸;第四,真誠原則,真誠待人,真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壹。
禮儀可以簡單分為七種:個人禮儀、見面禮儀、公共禮儀、學校禮儀、公務禮儀、日常交際禮儀、涉外禮儀,這是我們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禮貌是兒童和年輕人應該特別註意養成的第壹重要習慣。俗話說,對很多人客氣壹點都不奇怪。在生活中,我們不提倡繁文縟節,但我們應該有恰到好處的禮儀。培根說:和藹可親的態度是永遠的介紹信。
禮儀是人們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的普遍做法。人們可以根據各種禮儀規範正確把握與外界交往的尺度,合理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沒有這些禮儀規範,人們在交往中往往會無所適從,甚至會對他人無禮,鬧笑話。所以,如果妳熟悉並掌握了禮儀,可以做到舉壹反三,待人接物恰到好處。
禮儀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交活動中。談話中註意禮儀;可以變得文明;儀態、舉止可以變得優雅;穿著得體,彬彬有禮,妳就能變得大方;如果妳註意禮貌,妳可以變得漂亮...只要註意禮貌,壹切都會做得恰到好處。總之,壹個人如果註重禮儀,是可以變得有魅力的。
妳還記得臺灣省作家柏楊的暢銷書《醜陋的中國人》嗎,作者在書中強烈抨擊中國人的陋習,比如“臟、亂、吵”、“醬缸文化”、“不團結”、“不認錯”。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大部分人都有這些壞習慣,但當這些壞習慣暴露在世人面前,又有多少人是心安理得的呢?有多少人能真正面對這些“奇怪的壞習慣”?找到民族的劣根性,如何改變?我覺得應該分兩步走。壹是從身邊的文明禮儀入手,從形象和行為上改變自己,進而改變思維,可謂標本兼治。壹個國家的整體修養素質代表壹個國家的軟實力尤為重要。否則,即使經濟快速發展,即使超越英國、趕超美國的偉大理想最終實現,我們也會像瘸子壹樣在地球村裏壹瘸壹拐;還是像壹個滿身銅臭的暴發戶,滿口汙言穢語,目空壹切,窮到只剩錢了!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世界的認可和尊重,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朋友們,行動起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我們微笑面對生活,真誠對待他人,做壹個有素質、有修養、有品位、自信的知禮、懂禮、用禮相送的人!生活會因為妳的改變而更加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