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二維特征:壹是象形,二是會意。漢字的象形字就是根據事物的特性來固定事物,表現在漢字的演變上。漢字是先畫形狀,也就是描述事物的形狀,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標準化,最後慢慢固定下來;對漢字的認識與漢字的象形特性密切相關,即人們看到漢字的形狀就知道漢字的意思。可以說,象形和理解和諧地融合在漢字的結構中。
漢字的結構給人壹種整體上的穩定感和尊嚴感,在於漢字的左、右、上處於相互平衡、對立統壹的狀態。漢字給人的不僅僅是整體感,還有壹種美感,就是人們看到漢字會有壹種審美愉悅的感覺。這是因為漢字的形體具有藝術特征,也就是說,漢字的部首、部首多是對自然形體的描寫,同時漢字又能使人壹下子進入漢字本身所營造的意境。
漢字的結構和構成往往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即中國人在造字時,把自己的文化心態投射到漢字的形狀和結構中。比如“忍”字,就像壹把刀刃紮在心上,形象地表現了壹個人欲罷不能的心理狀態。“忍”這個詞也傳達了中國人的壹種獨特心態,即中國人壓抑和張揚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在好的壹面是可以妥協的。
退壹步海闊天空;消極的壹面,人迷失了自己,埋沒了自己。像“忍”字這樣傳達中國人文化心態的漢字還有很多,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從漢字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文化心態,這是其他文字所不具備的,也是無法相比的特點。
漢字在中國的神奇社會效應之壹,就是中華民族能夠在廣袤的生活土地上處於統壹的局面,漢字在維護統壹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中國南北之間幅員遼闊,各地方言口音各異,這樣的土地和民族很難統壹和交流,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幅員遼闊的中國和人口眾多的中國團結壹致,互通有無。造成這種情況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漢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因為漢字是象形文字,有固定的、特定的含義,是官方確定的,是所有人都可以學習和認可的。雖然中國人的語言(主要是口語方言)存在差異,但是因為大家的漢字都是壹樣的,大家在漢字的世界裏互相交流,獲得* *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