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
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滬劇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清代道光年間,浦江壹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
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易於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54。
擴展資料:
滬劇經典劇目介紹:
1、《魂斷藍橋》
民國三十年(1941)1月,上海滬劇社成立時首演此劇,編劇戈戈,導演嚴幼祥。解洪元飾羅伊,王雅琴飾瑪拉。演出借鑒了電影、話劇的表現手法,與申曲傳統相比有面目壹新之感。
主要內容:寫第壹次世界大戰時,德機空襲英國。貴族出身的軍官羅伊與舞蹈演員瑪拉邂逅,漸生愛情,並立海誓山盟。
羅伊出征後,誤傳陣亡,瑪拉迫於生計淪為妓女。戰爭結束,羅伊與瑪拉重逢,由於門第觀念,有情人難成眷屬。瑪拉留書訣別,魂斷藍橋。
2、《少奶奶的扇子》
滬劇傳統劇目。原為十九世紀英國王爾德劇本《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滬劇由許如輝根據潘家洵的翻譯本《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改編、作曲。
主要內容為:港澳名交際花金曼萍,為尋找二十年前在繈褓中分離的女兒而來上海。經過多方探詢,終於得知女兒杜曼萍的下落,但由於女婿徐誌明深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地位,加以阻撓,金被迫同意不認女兒,只求能見上壹面。
杜曼萍生日那天,金雖趁機與女兒相見,但終不敢相認。詎料杜曼萍卻誤認金為徐的情婦,壹怒之下,離家出走,投奔同學劉伯英家。金曼萍深知劉的為人品行,勸說杜曼萍,二人正欲相偕離去時,恰巧劉伯英、徐誌明和吳八等人到來。
金曼萍為了保持女兒的清白,寧願自己受辱,急中生智設法讓杜脫身。杜曼萍深感金曼萍的慈母心腸,亟圖報答相救之恩。此時,徐再次加以阻撓,脅迫金曼萍,她只能含悲忍痛悄悄離開上海。
百度百科——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