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剪紙歷史悠久。南宋細心的《知雅堂多朝》中,有壹段描寫京城賣剪紙盛況的文字:“從前京都街上有剪花紋的人。壹個少年,袖中能剪字花,只好壹時名聲。”由此看來,早在宋代,剪紙就已經在民間廣泛流行,並出現了以此為生的剪紙藝人,技藝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流行於河南省廣大地區的傳統鄉土剪紙,至今仍有其思維觀念,並沒有脫離崇拜神靈的本質。其動機在於尋求人類與“神”之間的同情。雖然在尋找表達中有許多隱喻的手法(被地域文化所包含),但它的全部意義總是與人類的生存需要和願望(求安、求利、驅邪)密切相關。剪紙《天地神》《雨神》《谷神》表現的是普通人在無法對抗天災人禍的時候,依靠神靈和魔法辟邪避害,從而家庭和睦,豐收。與雲貴、陜甘等偏遠地區的民間剪紙相比,河南剪紙似乎已經超越了人類對虛幻的動物神靈或直覺的“生殖圖騰”的早期崇拜形式,進入了封建社會佛、儒、道三教神權和倫理思想受到制約的時期。剪紙“舞獅”的形象表征是舞獅活動,但民俗內涵是在畫面中用舞獅來比喻“後代繁衍”,舞獅者的性特征是雄性,他舞“雙繡球”,象征著雄性的昂揚,是中原民俗活動中壹種“祈求孩子”的行為。在這裏,人類本能中的生殖意識已經被納入了“三綱五常”中“三不孝,三大”的封建倫理規範。這種思維規範壹旦以剪紙的形式展示出來,就很容易被地域群體理解和認同。河南民間剪紙的大部分內容都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喜花(結婚時用)“鴛鴦戲蓮”是表示人們希望“婚姻美滿,白頭偕老”;窗花“胡錦給錢”(視虎為萬能吉祥物),期盼“富貴壹生,處處有錢”;《牧羊人》、《莊稼漢》、《餵豬》、《拉人力車》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照片。隨著時代的變遷,河南人的傳統民俗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現代意識的審美需求。如今,河南農村已逐步擺脫貧困,富農有了新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新的生活方式來滿足他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剪紙《小康之家》表現了鄧華初農民辛苦勞作壹天的閑適心情,充滿了溫馨之美;看電視顯示了農民經濟和精神生活的巨大變化。“電視”這種只有城裏人才能享受的高檔商品,如今已經落戶山區和農村。難怪畫面中,老農開心地翹著二郎腿,對著電視機說天地。妻子壹手握著鞋底,壹手在發頂磨針的悠閑動作,是中原農村婦女傳統美德的典型而細膩的寫照。縱觀河南民間剪紙,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已經逐漸突破了地域文化的小空間,進入了現代文化的大空間;在繼承傳統精神的基礎上,進入個性化發展的空間,讓人感到充滿生機和活力。
望采納
上一篇:水泥瓦的壽命有多長?下一篇:深圳短視頻代理哪家公司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