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彈詞簡介如下:
長沙彈詞,原名彈詞,又名“唱”、“評”、“平談”,是湖南省傳統民間藝術之壹。長沙彈詞以長沙方言為基礎,具有“古、異、廣、情、和”的藝術特色。唱腔甜美、圓潤、有力、朗朗上口、準確。
長沙彈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遼、周、蜀三大傳統流派。代表劇目有《西南五虎》、《月下唐傳奇》、《唐五代》、《楊家將》、《慈雲報國》、《水滸傳》、《七國誌》等。
長沙彈詞主要流行於湖南湘江壹帶,紫水谷的長沙、益陽、湘潭、株洲、瀏陽等地。2008年6月14日,湖南省長沙市申報的長沙彈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V-51。
長沙彈詞源於道教音樂,所以最初的主旋律是勸誡,並沒有脫離道教。例如,《林影嘆息》、《祥子花齋》和《東濱對藥》都講述了八仙的故事。
到了近代,由於長沙彈詞通俗易懂,其主要內容是反映人民疾苦。辛亥革命時期,許多民主進步知識分子經常利用彈詞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比如陳天華的長沙彈詞《夢回頭》,就是典型的長沙彈詞,抑揚頓挫,錯落有致,痛斥清政府的無能和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進入書店後,長沙彈詞說唱的題材更加豐富。長沙彈詞過去是在流動中表演的,主要觀眾是農民。後來定期演出,主要在城鎮,市民成為主要觀眾。所以長沙彈詞的語言要通俗、口語化,用充滿地方色彩的長沙方言演唱,讓聽眾容易接受,感覺更親切。
長沙彈詞使用的不僅僅是長沙的方言,而是以中州韻為基礎的規範化、藝術化的長沙話,也就是藝術家所說的“中州韻長沙話”,即“長沙官話”。
從聲母的讀音來說,長沙彈詞按照中州韻有兩種讀音:壹是長沙方言的平舌音和卷舌音沒有區別。其次,長沙話的古濁音聲母,凡是有塞音或塞音的都讀清音和不清音,不考慮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