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片說明:事隔70年,參加淞滬抗戰和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老兵們重訪四行倉庫。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遊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扼長江門戶。由於1932年“壹?二八”事變後《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及周圍駐防,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海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壹?二八”事變以後,即在上海虹口、楊樹浦壹帶派駐重兵,專設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余人,大批日本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在華北擴大戰爭的同時,又積極策劃侵占上海。8月9日,駐滬日軍挑起戰端,日本駐上海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齋藤要藏驅車闖入虹橋軍用機場挑釁,被中國士兵擊斃。駐滬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挾中國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隊,撤除所有防禦工事。日本的無理要求被中國拒絕後,即動員駐上海4000人的海軍陸戰隊及艦艇登陸人員和“日僑義勇團”***萬余人緊急備戰。
至此,淞滬會戰爆發。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中國軍隊雖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區死打硬拼,註重正面防禦,忽視側翼安全;日軍裝備優良,取正面強攻,屢遭挫敗,改從側後登陸,迂回成功。日軍參戰達9個師團22萬余人,傷亡9萬余人;中國軍隊參戰6個集團軍約70個師***70余萬人,傷亡25萬余人。淞滬守軍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忱。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淞滬會戰中的壹個分支戰事。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地址為光復路117號。它是壹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占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創建於1931年,它原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
淞滬會戰期間,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謝晉元中校率領數百名士兵由1937年10月27日下午至10月31日抵抗了日本軍隊的進攻四天,掩護88師撤退到上海郊區。十余名士兵戰死,三十余人負傷。四日後,由於國民黨軍已達到拖延日本軍的目的,於是接受英國調解。10月31日淩晨二時,由宋子文電話轉達蔣介石撤退的命令後,謝晉元和國民黨士兵才撤退到英租界。在英租界,全體官兵被英國軟禁長達四年。團長謝晉元於1941年4月24日,遇刺身亡。
2、照片說明:抗日戰爭中的謝晉元中校軍官
壹方面,由於當時四行倉庫臨近南岸的公***租界,謝晉元的防守盡為當時逃避到租界的大量平民和外國人士所目睹,其中上海戰時服務團的女童軍楊惠敏在10月28日午夜冒險夜渡蘇州河送了壹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給守庫士兵。
謝晉元進駐倉庫當夜,曾有英國士兵詢問駐兵有多少人,謝晉元為了壯大聲勢,回答八百人,遂造成了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事跡。事實上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防守。
現時四行倉庫歸屬上海百聯集團,仍然用作倉儲用途。
二, 楊養正、郭興發和王文川是四行倉庫保衛戰最後的幸存者
2007年“8?13”淞滬抗戰70年,93歲的老兵楊養正、92歲的老兵郭興發和90歲的老兵王文川是四行倉庫保衛戰最後的三位幸存者。
非常難得的,兩年前,《重慶晨報》的夏顯虎記者、甘俠義記者曾經帶我采訪了老兵楊養正。那時,他92歲了。這次,在上海見到了92歲的老兵郭興發。當時,我不知道北京還有淞滬抗戰老兵幸存者。今年2月,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的沈建中副館長來北京,告訴我,他去了90歲王文川老兵的家,並給他頒發了“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榮譽館員”的證書。
90歲的王文川老人的夫人於今年2月病逝,家屬在收拾王夫人遺物的時候,翻查出王文川的70年前的壹張照片。王文川當時身穿國民黨軍人軍裝,容光煥發。解放以後,三反五反、鎮壓反革命、文化革命等等,王夫人擔心王文川的歷史出麻煩,所以,把王文川壹身戎裝的照片“齊脖子”下面剪了下去。這下,國民黨軍隊領章、肩章都沒有了!反革命的證據也就沒有了。——這件事情,壹轉眼就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
等王文川子女拿著這張照片,才知道70年前的事情。
今年是淞滬抗戰70周年,所以,子女才給淞滬抗戰紀念館打了電話。沈副館長是中國國內眾多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在其位、謀其政”的館長;敬業!他第二天就趕到了北京。
——原因很簡單,淞滬抗戰紀念館不但有重機槍手王文川的名字,還保留有他當年的照片!
沈副館長動員我盡快去王文川家采訪。
沈建中副館長的“邏輯”是獨特的:
“從1931年‘9?18事變’至今76來,抗戰歷史的學術研究已經是透徹萬分。時至今日,惟有親歷抗日戰爭的老戰士是研究的最後課題。如果還抱著老的研究題目,我抄抄妳,妳抄抄我,這樣的研究成果,不知研究者自己臉紅不紅?”
沈副館長還有其他看法壹語中的:
“我們如果年年出版類似70年前定稿的淞滬會戰、四行倉庫的新書,那還要我們幹什麽?戰爭博物館的責任除去展覽舊的,還要挖掘新的,這樣的歷史才是連貫的。”
沈建中副館長的“語錄”還有其他:
“昨天,前人把歷史留給今天的我們,我們應該把今天的歷史留給明天的人們!”
湯明德館長、沈建中副館長還說:
“人證、物證、口述史,是戰爭博物館巨鼎的三足。我們壹個不少地要抓住它們!”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已經出版《口述淞滬抗戰》壹、二、三集。沈建中說,近幾年,參加淞滬抗戰的老兵都會相繼謝世,因為,淞滬抗戰是70多年前的戰爭。所以,采訪散落在各地的淞滬抗戰老兵迫在眉睫!估計《口述淞滬抗戰》壹套叢書會出版到八集,就會終止了。
我知道沈副館長的弦外之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戰爭的警世恒言卻不同。”
這次參加淞滬抗戰、四行保衛戰70年的老戰士們在8月13日聚齊後,沈副館長邀請上海電視臺、文匯報、上海廣播電臺、上海寶山電視臺的記者們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毫無疑問,這些資料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中,將是最後的珍貴影視資料。這些影視資料的價值將在僅僅數年之後,就可以向公眾顯現其獨有的珍貴性。
我很尊重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的各位領導。我認為,面對歷史,他們問心無愧。
我認為,中***中央宣傳部應該表彰這樣的戰爭博物館。因為,愛國主義精神是需要壹代壹代的人們傳承的;“精神食糧”是通過無數具體的、紛雜的、艱苦的群體勞動而完成的。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們正在實施這些勞動;他們種下的果實,會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中開出新的花朵,結出實在的果實來!
“8?13”淞滬抗戰70年紀念日前夕,我從北京陪同王文川壹家登上前往上海的火車之前,曾經給在重慶的楊養正打電話。93歲的楊養正談吐清晰,思維清澈。他說健康狀況良好,希望參加紀念淞滬抗戰70年的各種紀念活動。我說:
“我已經給壹位抗日戰爭博物館的館長打了電話,我希望他去重慶拜訪您老人家。他的抗日戰爭紀念館有無數物證,就是缺少人證、口述歷史!就是沒有那位館長和您楊養正老兵的壹張合影照片!他能壹擲千金買文物,為什麽不能采訪壹下您,並且,把您今天的照片,和800壯士在孤軍營的照片放在壹起展覽?四行倉庫士兵的70年前後!不但是人類戰爭歷史的奇觀!而且,是人類戰爭歷史的見證!是人類戰爭歷史滄桑的縮影!”
4、照片說明:戰友相隔70載 重聚惟有淚千行
93歲的楊養正說:“妳和我說了幾次了,我壹直等著這位抗戰博物館的館長呢。”
我這次在上海淞滬抗日戰爭紀念館還目睹了92歲郭興發、90歲王文川、103歲張葆琛,和90歲張啟元見面的情景,這個場面真是令目睹者百感交集,令旁觀者為之動容!
尤其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兩位老戰友郭興發、王文川見面,更是舉座震驚。
當時,所有的旁觀者都是鴉雀無聲。
只見他們二人雙手緊握,半日無語,惟有千行淚!
三,在光榮和恥辱之間徘徊的人生
我是研究抗戰史的人,我是中國當代抗戰文學的作家,我是記錄抗日戰爭歷史巨著最後壹頁的人。如果,我說:“90歲的王文川是壹個壹生徘徊在光榮和恥辱之間的人”的話,您可能不信。總之,在實話的海中,您第壹次聽到以實話組成的驚濤駭浪的聲響時,您可能還有些仿徨。我有很多實實在在的事例可以證明我的論點;我們的觀點,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後人的真實歷史。祖祖輩輩,我們中華民族正是在自己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汲取經驗教訓的。
王文川會背誦毛主席語錄:“八百壯士、民族典範”。毛主席的這句話,是在1938年中國***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上說的。王文川是八百壯士之壹,這應該很光榮吧?
王文川壹生沒有告訴子女自己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英雄。
王文川把在抗日軍隊的幾乎所有信息都銷毀了,這是恥辱?還是光榮?
王文川壹生沒有領到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章。
王文川住在又黑又舊的房子裏,所有家具都是半個世紀前的,除去電視。
王文川月收入900元,醫藥費可以報銷80%。真是:貪官壹席宴、文川壹年糧。
王文川子女給相關單位打了無數電話,希望改善待遇。結果可想而知。
王文川在文革中不但自己受到沖擊,而且,殃及子女的人生命運。
王文川及其家屬這次去上海時,開始是打算自費的。這是光榮?還是恥辱?
王文川這次從上海回來,淞滬抗戰館和上海市民分別給他,及其家屬,報銷了全部車費和住宿費用。這是光榮?還是恥辱?
王文川70年前為上海作戰,他和前市委書記陳良宇怎麽比?那真是,天壤之別。
“8?13”淞滬抗戰紀念日過去了,年逾九旬的王文川,除去在相關抗日戰爭的紀念日以外,再也不會有人能想起他來,他將在那間陳舊的屋子裏默默地生活下去。直到自然消失。
妳說他“恥辱”吧?他自己感到很是“光榮”。
妳說他“光榮”吧?他自己又感到很是“恥辱”。
——現實就是這麽矛盾!
而且,90歲的王文川自己不“蹦鐺”,很可能就被淹沒在“恥辱”的海裏。
所以,他在七月,就給我來電話,希望在八月去上海。在“8?13”淞滬抗戰70年的時候,他想去上海參觀淞滬抗戰紀念館,想去參觀分別70載的四行倉庫。他說:“我在練習走路,我雖然癱瘓37年了,但是,在四行倉庫,在謝晉元團長的雕塑前,我想站著敬禮!”
王文川是國民黨的士兵,這是無疑的。國民黨軍人在中國已往的社會狀態中,受到各種待遇也是歷史在“那些階段”的必然!——國民黨因為腐敗,被人民請出歷史舞臺!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年的紀念章只發到原國民黨抗日軍人的少將軍銜的,這也是歷史的史實。我這次陪同王文川參觀四行倉庫博物館的時候,館領導親口告訴我:
“謝晉元的夫人原來也是倍受歧視的。謝晉元的兒子還是拉送煤車子的工人哪。”
——我將信將疑。我看見壹件小事兒:有記者希望和他交換名片,他壹臉的鄙夷。他哪裏送過煤?送過煤的工人,壹生都應該是偉大、謙和、友善、友好和善良的。
已往,就是已往。中華人民***和國已經成立58年了,多少風風雨雨!
——關鍵的問題就在這裏:“8?13”淞滬抗戰爆發70年!他王文川這次,如果自己不去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和四行倉庫的話,這最後“光榮”的機會就會永遠地失去了。
“8?13”,淞滬抗戰70年的時候,淞滬抗戰紀念館的湯館長、沈副館長都是希望僅存人世的三位老兵光臨淞滬抗戰紀念館的。但是,三位老人都90歲以上,誰能承擔“發生意外”以後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及其“道德責任”?所以,需要壹個現代抗戰文學作家穿針引線、陪同前往。於是,我不但有幸目睹了四行倉庫老兵王文川完成自己最後的人生夙願,而且,親眼見證了原國民黨軍人90歲的王文川,103歲的張葆琛,90歲的張啟元,92歲的郭興發老兵少有的人生光榮時刻!
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在四行倉庫保衛戰舊址現在的四行倉庫,他們確實是光榮的;他們的面前有攝像機、照相機、錄音機,有壹群漂亮的女記者和帥氣、高大的男記者。幾乎是幾個小時,記者都在采訪他們;車輪戰術、輪番轟炸。鮮花、掌聲、微笑、贊揚、攙扶、尊敬、感嘆、敬畏、嘆息、關心、呼喚、贊美、美食、美酒,——完全是沈浸在美好的海裏。
總之,腐敗份子們天天過的生活,幾個抗戰老兵也嘗了幾天!
5、照片說明:王文川在家裏練習走路,他說要站著給謝晉元團長敬個禮
我是壹直希望英雄是永遠光榮的。
雖然如今的社會是“各領風騷”兩三天的時代。
我現在也這麽認為:即使光榮幾天也不錯。也是時代的進步。
我甚至希望中國人向美國人學習,他們的南北戰爭以後,壹方的恥辱並沒有延續。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年,很多國家的元首不但在物質上,而且在精神上善待為國作戰的老軍人。我還沒有聽到參加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戰役、和倫敦保衛戰的軍人們有待遇不同的報道。
我從1991年在日本采訪原侵華日軍老兵。
我壹直研究原侵華日軍的戰鬥力(在侵華戰爭初期)為什麽比中國軍隊強。
我壹直研究區區不到200萬日軍,居然占領我半壁江山、奴役我數億同胞!
我壹直研究侵華日軍怎麽占領了我們中國15年?從1931年到1945年。
四,淞滬抗戰中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機槍手王文川在上海的浮光掠影
6、照片說明:事隔70載老兵王文川壹下火車就受到上海市民的歡迎
上海的歡迎儀式非常實惠,人雖少,意更濃。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的副館長沈建中和王文川握手,代表政府、代表歷史的瞬間。上海小學生樂隊三人演奏了管弦樂《思鄉曲》,代表上海人民對為保衛上海流血、犧牲軍人們的思念和尊敬。上海教師二人,打出橫幅“歡迎抗戰老兵回家”,讓王文川老人看了老淚縱橫。上海記者去了數人,有上海電視臺、上海寶山電視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文匯報等媒體。
7、照片說明:王文川在淞滬抗戰紀念館門口受到歡迎
8、照片說明:參加淞滬抗戰的老兵們在四行倉庫陳列室門口敬禮
90歲王文川撫摩老團長謝晉元雕像失聲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