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誰知道西藏傳統陶藝的來源歷史急

誰知道西藏傳統陶藝的來源歷史急

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是壹個對生活器皿十分講究的民族,除金器、銀器、鐵器、玉器、石器、木器以外,陶器是他們經常使用的器皿之壹。這些陶器出自西藏民間藝人之手。

陶史

據考古資料證明,西藏的制陶歷史源遠流長。1978年在西藏昌都地區發現的卡若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海拔最高、經度最西的壹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裏出土的兩萬多件陶片中,能夠辨認器形的有1234件,分罐、盆、碗三種。其中盆的器形壹般較大,敞口,平底,深腹,制作較精,多為盛器。少數陶盆的表面有煙熏的痕跡,據專家推測可能是炊具。碗的形器較小,敞口,平底,可分直口和多口兩型。罐的器形大小懸殊,制作精致,可用作汲水、燒煮食物和儲藏糧食等。從器形上看,有小口垂腹罐、小口鼓腹罐、長頸短唇罐、深腹罐、大口罐、單耳罐、雙體獸形罐、帶流罐和帶嘴罐等類形。

制作陶器的陶土均有羼和料。羼和料分粗細兩種,故陶器也可分夾沙粗陶系和夾沙細陶系。陶器均為手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小型器物則用手捏。陶坯壹般都從底部開始制作,出土的陶器均為平底,極少有耳、流等,可見方法比較簡單。從陶器的火候不高,顏色不純等情況看,當時可能未使用陶窯,而是在露天的火堆裏燒制陶器。

拉薩北部曲貢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片均為手制,個別加慢輪修整,泥質陶、夾沙陶各占壹半,火候較高,陶胎細密、堅實。陶色以灰褐為主,其次為表面磨光的黑、褐和紅褐色陶。泥質磨光黑陶器物為陶器中的精品,也最具特色,其器形較小、器壁薄,器表黑亮如釉。陶器紋飾較為豐富,以刻劃紋為主。刻劃有重菱紋、三角紋、直線波折紋、直線交錯紋、蛇紋等。刻劃紋壹般是在器表磨光後進行的,多飾於器腹,也有少數頸、耳部飾刻劃。錐刺點紋、鋸齒紋、弦紋、附加堆紋、三角形假鏤孔等也是常見的紋飾。器形以罐為主,器物組合包括缽、碗、豆、壺等。器物多為圓底和圓足,不見平底和三足器,器耳較發達。

曲貢村遺址的陶器,在制作工藝、陶質、器型方面,都顯示出相當的進步性,年代上應比卡若文化晚,可以基本確定為西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壹種新的獨特文化型。除此以外,在西藏的其他古文化遺址中均有不同程度地發現陶器遺址,由此可見,西藏人制陶,用陶的歷史相當久遠。

制陶

西藏的林周、達孜、尼木、墨竹工卡、貢覺、芒康、洛隆、丁青、桑日、紮囊、乃東、瓊結、貢嘎、定結、定日、謝通門、仁布和江孜等縣均有陶村,他們的制陶工藝大同小異。基本程序是:

壹、 制陶工具。

1、陶制內模具。從大到小,各種尺寸的都有,既有做青稞酒甕的模子,也有花盆和酥油燈的模子,應有盡有。

2、陶制慢輪下面裝有軸承,是制陶的主要部件。除了手捏的小件外,都要放在這上面制作。

3、陶凸。陶制,大小都有,素面,是拍打坯體用的工具。

4、釉刷,用豬鬃紮成,長15厘米。

5、木拍、木刀、鉆孔木棍、木質雕花刀。

二、 制陶能源

西藏地處高寒,燒制陶器的能源也與其他地方大為不同。西藏南低而北高,東南為林區,制陶時燒木柴,而西北只好用牛糞或草皮做燃料。

三、 原料:

1、制陶的原料是陶土和鋁礦石粉。陶土分白灰土和紅土兩種。白灰土在拍繞地方,紅土在塔巴山迪龍地方。兩種陶土屬含沙粘土,粘性好,不易開裂。藏族制陶全由男人承擔。陶土也是由制陶的男人選擇,主要由男人挖掘,或由騾馬牛馱運,或靠人力背回家。有些人家的婦女也幫助男人挖運陶土。在過去的噶廈政府時期,只有每年交納十八件陶器的人家,才能自由取土,否則是不能挖用的。

2、釉土,是從墨竹工卡縣的江麻鄉挖出來的鋁礦石。把鋁礦石放在壹塊撿來的天然石板上,再用壹個天然圓石頭把鋁礦石砸碎,研成粉末,裝在壹個鐵碗裏備用。

四、 制陶工藝

1、砸土。藏族陶匠制陶的第壹步工序是砸陶土。在家中院裏或大門口找壹處鋪有石頭的凹地,打掃幹凈,背來陶土,席地而坐,用石頭慢慢砸,直到全部成面,然後用篩子篩了,取出沙粒和殘渣,篩下來的陶土就可以用了。

2、和泥。和泥前,先將篩好的陶土淘洗壹遍,洗去雜質方可和泥。陶匠在和泥時根據陶器的不同用途和泥也要區別:花盆為泥陶質,不加摻和料;而炊具為了使其受熱時不易裂開,要摻進壹定數量的沙粒、木炭、雲母,即為夾砂陶。和泥時陶土裏加上孱和料和水以後浸泡,接著像揉面似的來回揉,直到揉勻為止。整坨裝到塑料袋裏,放在陽光裏曬醒隨時取用。和泥是件重活,壹般讓家中沒有技術的人幹,還要讓他們撿牛糞、鏟草皮、磨鋁礦石粉、遞送工具或幹其他粗活。

3、拍器底。以家庭為單位,工作場地設在自家院中或在大門前的空地上,用石頭壘成壹圈,就是天然作坊。陶匠均為男性,不管頭上驕陽似火,手中照做不誤,只有遇上雨雪天,方才停工。

制作酥油茶壺時,用木刀割上壹塊和好的泥放在陶模上,左手轉動陶輪,右手用木刀輕輕打陶泥,不時撒些摻有雲母粉的白石灰土,使其光滑,然後將陶模與陶坯壹起翻過來口朝上,將陶模取出來,左手用陶托頂住內壁,右手用木棍輕拍器底部分,基本成型後,左手轉動陶輪,右手用木刀割去毛邊,器底就成型了,往裏放進幹牛糞少許,讓其晾著,再去做器壁。

4、貼器壁。器壁的做法是,取出壹塊陶泥,揉勻拍成餅狀,在模子上拍成碟子形後取下來,用食指在中間從裏向外戳壹個小洞,把翻卷出來的部分用手沾水抹光,壁器就基本成功了,切去毛邊按到器底上,對齊合縫後,左腳向右轉動陶輪,左手食指和右手握的木拍同時用力擠壓妥貼後,用木刀沾水刮去多余部分,左手轉動陶輪,右手慢慢打光。

5、安口沿。器底和器壁完成以後,接下來就是安口沿了。先取壹塊陶泥,揉勻後放在模具上,左腳轉動陶輪,左手協調著轉動中的模具上的陶泥使之不掉下來,右手握著木拍,使陶泥由圓餅狀拍成敞口形碗狀,再翻轉過來,取掉模子,木刀上沾上水,切割掉毛邊,再沾水,用木刀背刮光邊沿,壺嘴就基本做好了,接著用壹根木棍穿孔器從壺底底部紮個小孔下去,並轉動木棍使孔口變大壹些,沾上水將裏外抹光壹時,口沿就算好了。口沿做好後,用壹把豬鬃刷子沾上水往壁頂端的小口周圍抹上水,把做好的口沿套上去把裏外口沿接頭疊壓粘貼在壹起。具體做法是:左手握木棍在內側頂住泥片,右手或木刀在外進行擠壓,自上而下進行拍打,至此,酥油茶壺的口沿就算做好了。

6、安壺嘴。先用壹個木質穿孔器在壺壁上紮個眼,並搖動穿孔器使孔眼變大到伸進食指的程度,放下穿孔器,用右手食指把打孔時翻卷進去的部分陶泥向外翻轉出來,用水抹光,準備安壺嘴。取塊陶泥,揉勻後拍成三角形狀,裹在壹個牛犄角上,把陶泥接頭疊壓貼緊,沾上水抹光,用木刀在上面劃個圓圈,挑掉頂端,抽出牛犄角,套到壺壁口上用木刀壓緊壺嘴根部,再用木刀抹平抹光,壺嘴就安好了。

7、安壺柄。安好壺口和壺嘴後,壺柄是最後壹個配件了。切來壹塊陶泥,揉均後拍成長方形,略呈中間窄兩頭寬,中間薄兩邊厚的造型,沾上水後粘貼到壺嘴的正後方的壺口下端,要從下往上粘,而後翻轉下來,粘在器壁上。左手扶住器坯,右手用木刀沾水在壺柄處壓平抹光,就算做好了。有些陶匠做到此處時,順手在壺柄上用木刀背壓兩道勻稱的印紋來,有的不做。隨心所欲,有的用小木刀在壺腹和壺柄上雕上花。

8、陰幹。制好的坯體要陰幹,有的放在地窯裏,有的放在屋角的專用木架上,防止人畜擾動。壹般晾上三天就可以裝窯。

9、燒制。如果沒有專門的陶窯設備,需要燒陶時,就放在土堆下燒。壹般選擇在村邊平坦且通風的高臺上,立三塊石頭或陶墊,先把小件陶坯扣放其上,再把大件陶坯件套放其上,小的在裏,大的在外,留出壹定的空隙,最後扣壹個大陶甕也要用三塊石頭墊起來,以便是火焰進出並保溫,壹般壹次擺上二十來件,上覆草皮或牛糞,然後用麥草引火,壹般從中午12時開始燒,壹直燒到天黑停火,次日早飯後出窯,先把陶甕取了,待熱氣消退後,用荊條背回家,以備使用或出售。

10、二次燒。陶鍋和酥油燈因長年與火打交道,越用越結實,不用再燒。而青稞壇和背水桶個大體重又易裂,所以需要二次燒制。需要二次燒制的器皿,量少時與第壹次要燒的混合在壹起燒,量大時則集中起來專門燒壹次,方法與時間與第壹次同。

11、上釉。所制器皿壹般都要上釉,具體方法是:取來壹個碗,放入鋁礦石粉少許,兌上壹定數量的水,攪成流動體,用豬鬃刷到陶坯上即可。像酥油燈、花盆等只燒壹遍的器皿,直接往陶坯上刷上鋁礦石粉裝窯即可。而像青稞酒壺等需要燒兩遍的,第壹次裝窯時不上釉,在第二次燒制前才上釉。若只用鋁礦石粉壹種上釉,燒出來的陶器是紅的,顯得很單調。陶匠們就把鋁礦石粉兌上水放到窯裏與陶器壹起燒,使其結成塊,再把它敲碎研成粉末,與鋁礦石粉以3:7的比例配料上釉,燒出來的器皿紅中泛綠,墨竹工卡塔巴鄉用這種方法燒出來的物件是陶器中的上品。

12、陶村習俗。按過去的地方政府規定,陶匠的家人有耕地,陶匠沒有耕地,陶匠的生活來源靠出售陶器換回糧食、茶葉、鹽巴、青稞、酥油等生活必需品或現金。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戶只要有壹人有制陶技術而又從事制陶的,便要向其主人交18件陶器,這是他們交納的各種各樣差中的陶器差。如果壹家中有兩個陶匠,就要交兩份。實際上各戶為了少交差,總是說家中只有壹個人制陶器。

巴熱村制陶技藝傳承,壹般是父傳子,或兄弟傳,傳男不傳女,女人不操制陶手藝。如自家人不會制陶,拜師學藝也十分簡單,或到親戚家學,或找壹個同村的技藝好壹點的人為師,給師傅當幫手,做零活,從旁學習,等到技藝學成,可以獨立制作時,根據家中經濟能力而定,送些禮物給師傅,以表謝意。但不管家中如何貧窮,壹條哈達是必需要送的,絕對不可少,自此可自立門戶,以制陶為業了。

在世俗者眼中,制陶人往往被視為賤人,與鐵匠、理發師、天葬師等職業的人壹樣遭人白眼,不與他們同桌就餐。究其緣由,據說因為陶匠在制陶時,燒死陶土中的幼小生靈,因而是有罪之人。這種看法由來已久,擇婿嫁女時尤其看重這壹點,壹般人家不願與陶匠通婚,所以在過去陶匠的社會地位是比較低下的。

售陶

制陶人家把制好的陶器拉到拉薩,在布達拉宮後邊的龍王潭公園裏,壹次性出售給專門設攤的賣陶人。賣陶人中有的是從農村來拉薩打工的農民,有的是拉薩居民。這些賣陶人沿公園的外墻搭起臨時帳篷,帳篷前設攤,打著牌,喝著酒,悠閑自在,並不著急是否有顧客光臨。

我們從江孜卡麥鄉回來,途經日喀則時,在街上碰到兩個賣陶人,他們背著自己的產品,走了很遠的路來城裏售陶,時值中午,烈日當空,他們只好把陶器放下來靠在樹上,人在樹蔭下席地而坐,面前放著幾個香爐,眼巴巴地望著行人,渴望自己的貨早點售完。

記得從江孜到日喀則途中,我們從車窗外看見,有兩輛馬車裝滿陶器迎面而來,及至擦身而過消失在塵埃裏。次日,我們在回拉薩的途中,行至仁布縣和尼木縣交界的峽谷中,腳下雅魯藏布江洶湧奔騰,更顯得山勢險惡,忽聽到毛驢的鈴聲由遠而近,但見壹隊毛驢馱隊正馱著壹批陶器沿著險峻的山路順江而行,不知馱向何方。

用陶

西藏用陶貫穿在生活用陶、宗教用陶和建築用陶三方面。

生活用陶的種類有:酥油罐、陶鍋、酥油茶壺、熱茶爐、酸奶罐、青稞酒壺、酒壇、花盆、便壺、保溫缸、陶模具、陶輪、陶托和陶熱等。

酥油罐,橢圓體的中間有壹口,口沿外三圈菱形紋飾,頸細且有紋飾。兩邊各有壹耳,耳上有刻劃斜紋飾。手柄的壹端與器壁相連,另壹端與口沿相接,也有刻劃紋飾。橢圓體的前端有蓮座紋飾。這是江孜壹帶提取酥油的生產性酥油桶(藏語叫修秀),上了年歲的老人把它擱在馬紮或枕頭上,輕輕地前後晃動,使裏面的牛奶與水分離成為酥油,這需要耐心和時間,又不能停下來,很適合老年人的操作,老年人壹邊晃動它,壹邊念著經,還轉著經筒,打發漫長的歲月。

酸奶罐,大肚小口,雙耳對稱,有蓋,蓋上有手柄。這是專門貯存酸奶的陶罐,兩耳上有浮雕裝飾。

酥油茶壺,敞口細頸,大腹,手柄與壺嘴相對應,壺口有蓋。壺嘴與手柄上有浮雕圖案,有的為素面,有的也有紋飾,因地而異,主要用來盛剛打好的酥油茶。

酥油茶熱茶爐,敞口細頸,大腹圓足。爐腹腔有對應孔洞作氣孔。對應有兩耳,兩耳均有浮雕。爐內頸上有三個流,是放酥油茶壺的支撐點。這種器皿內盛上幹牛糞末,上面蓋上壹層暗火,再把酥油茶壺蹲其上,可長時間保溫,且無煙。既經濟,又實惠。

貯茶罐,敞口,雙耳,大腹,圓足。壹般上紅釉,蓮座紋飾,有蓋,家家都有的生活必需品,用來盛茶,壹般是把茶葉壹坨放在陶鍋或鋁鍋中熬,熬到茶葉薄成紙壹樣,就算熬好了,茶色成醬色,倒入貯茶罐裏保存,打酥油茶時即用即取,舀來兌到開水裏即可打茶,很是方便。

做餅模子,圓形,中有凹形,刻有傳統吉祥圖案,邊沿壹周為刻劃紋。用來做蕎麥餅,將吉祥圖案印其上,好看又好吃,是走親訪友的佳品。

青稞酒壺,鼓腹,直頸,有較寬的流,壺嘴呈盆檐狀,檐邊前與流對接,向後有兩級梯狀升起,最後形成壹個尖狀突起。 這種壺口似僧帽的形式和流的構造,使其註入和流出都很方便,具有很高的實用和審美價值。

青稞酒壇,敞口、直頸、鼓腹、雙耳圓足。頸下有蓮花瓣紋,紋間有壹青花漆片鑲嵌圖案。這是江孜卡麥鄉陶村特有的陶器,主要用來盛裝青稞酒。裝上酒時在口子上塞塊布。若親朋之間有蓋房或娶親等大事,以及親戚間需要物質幫忙時就用這種壇子盛滿青稞酒送去,很是體面。

背酒壺,分雙耳和無耳兩種。均敞口、直頸、扁圓。前者為圓足,後者則無。前者中間為雙魚圖飾紋,其外圍為蓮花瓣飾紋,後者則為同心圓紋飾,中間為麥粒刻劃紋。前者用繩子系兩耳,後者則裝在背鬥裏用,都是出門背酒的最佳器皿。

保溫缸,敞口、口徑65厘米,深65厘米,陶質,燒制陶器時罩在器坯上,增加溫度。

宗教用陶的種類有:酥油燈、凈瓶、擦擦、桑爐、陶鍋、香插等。

酥油燈,敞口,高足,紅釉,圓足上有蓮瓣紋。藏民多信教,因此寺院佛堂中和家中佛龕前壹年四季都供有酥油作燃料的長明燈,稱之為酥油燈。酥油燈壹般為金、銀、銅等制成,造型別致,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格桑式、丁瑪式和土登式等等。壹些寺院的佛堂裏高低不同、大小各異的酥油燈排成行,互相輝映,增加了莊重、肅穆的氣氛。而寺廟外虔誠的信徒個個手執盛滿酥油的陶質酥油滴,謂之添燈。

凈瓶,圓身、鴨嘴、鼓腹、壹口壹嘴。僧人在僧俗宗教儀式中使用,內裝青稞,還插有兩根孔雀羽毛。

擦擦,方形、長方形、桃形的具多,壹般均有蓮座。是藏民族民間佛教工藝品。運用浮雕手法制作的小型佛像。先把無雜質的黃土碾成粉末,拌入少量細且短的植物纖維和青稞麥粒,用清水調稀和勻,成為具有韌性的泥坯,然後用木制或石制或鐵制的印模印成型,置於通風處幹燥,半幹後用刻刀稍加修理,完全幹後施以色彩,有的燒制成陶,即成壹件藝術品。擦擦壹般用於家庭供養,有的信徒隨身背帶,隨時觀想禮贊。

桑爐,小口、鼓腹、圓足。腹部有口。寺院門口的大,家用的小。家用的在房頂山墻的頂上女兒墻中間置壹桑爐,逢年過節或有喜慶之事均點桑煙(獻給神佛的煙祭),以示慶賀。

陶鍋,收口、鼓腹、雙耳。做土巴(面糊糊飯)或煮茶均用此。若家中有人亡故,要買壹個新陶鍋來給亡人送亡靈用。買鍋時告訴賣鍋人這鍋要幹什麽用。賣鍋人知道是送亡靈用的,就地撿壹塊焦炭,隨便往上劃壹個什麽符號,以為禳災了。回家盛上牛糞火往上撒糌粑、酥油、白糖、蜂蜜等拌成的食品,始終不斷地有煙裊裊上升,沒煙以為有不祥之兆,故家人格外盡心。煙火很旺,直到周日這天把陶鍋和煙火壹起送進拉薩河,桑煙伴著亡靈向西漂去。

香插,造型別致,隨手捏來,最富生命力,造形有雄獅、鹿、羊、猴、狗和鳥,寺院佛堂裏和家中佛龕前壹年四季都供奉藏香用的香插。

建築用陶主要為琉璃瓦,形制多與中原同,圖案多為琉璃滴水、飛天、仕女、獅、虎、花卉等。琉璃瓦都用於西藏的碑亭、橋、寺廟的歇山式建築上,如布達拉宮前面的禦制平定西藏碑亭和禦制十全武功碑亭和拉薩琉璃橋便是。琉璃橋橋頂覆綠色琉璃瓦,又以琉璃筒瓦蓋縫,檐口施有琉璃水。北端歇山檐施有三種滴水,壹種為梵文圖案琉璃滴水,壹種為普通琉璃滴水,還有壹種為三曲線琉璃滴水。四角為龍首飛檐,屋脊中間飾有壹米高的琉璃供果脊飾,組成漂亮的漢地古建歇山式橋廊。

  • 上一篇:請問日本精工太陽能手表時間怎麽調試?
  • 下一篇:貂皮大衣與裘皮大衣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