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文化的構成
作為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聾人文化由聾人語言,文學,藝術,心理,社交等元素構成,並有相應的的特色,現分述如下:
1、 聾人語言
手語是聾人的語言。大家已形成這種公式。手語是由聾人群體使用的語言符號信息,由手指語,自然手勢,人為手勢組成。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指出:“手語是有實用價值的交往手段,是壹種能夠表達思想的無聲語言。”前蘇聯學者西蒙諾夫在《成年聾人的思維、手語對他們學習語言的作用》以為內中說:“手語是聾人用意表現自己的願望、喜愛、判斷和觀點的特殊語言,是壹種語言交際方式,是他們的神經心理狀態和感受的外部表達手段。”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和醫療方面向廣大聾人服務,越來越多的聾人接受了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和文化教育,他們的聽、說能力和表達呢功能裏不斷提高,有聲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被運用到授予體系中,手語與有聲語言有機融合,極大的豐富了聾人的語言,聾人的語言有更強的表現力。如“哲學”,“科學”、“藏族”、“壯族”等手勢全部或部分的借用了有聲語言,填補了手語表現的不足。這種融合就像漢語中的許多外來語,如:“沙發”、“土司”、“三名誌”、“雪茄”等分別來自英文“sofa”“toast”“sandwhich”“cigar”等的音譯。再如日本,正如我們所知,是壹個善於學習別國先進文化科學技術的民族,日文中大量的漢文仍是漢唐時期的形式,其文字中間還有大量的美方言和閩方言的痕跡,更為甚者,其片假名多用來書寫外來語,如
(來自英文candy糖果) (來自英文english)……
手語,作文聾人所特有的交際工具,和有聲語言相比較,有其自身的特點:
(1) 手語是把思想物化於動作、表情之中。
(2) 是視覺語言,主要靠眼睛獲得。
(3) 多於客觀存在的物體有關,或表示物體形象,或表示事物特征,具有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和概括性。
(4) 兼帶性太強表達意義有模糊和混淆性,需聯系上下文理解,才可正確把握同漢字壹樣,手語根據造詞類型也屬於表意體系。聾人長期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受傳統文化的長期影響,其語言和漢語有密切聯系。按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分析,手勢大約遵從以下幾種造詞類型:
a、 象形類手語,如:太陽、月亮、花、草、樹、牛、網等;
b、 指事類手語,如:房檐、房頂、甜蜜等
c、 會意類手語,如:中央、解放等
d、 形聲類手語,如:漢族、 化等
e、 專註類手語,如:村、烏魯木齊等
f、 假借類手語,如:華僑、事實等
此外,手語鑿子還有“書空,相搭,仿字”等方法,如:“乙、早、十、壹、÷、×、公、人、癌”等字的表示。
2、聾人文學
聾人文學是以聾人手語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其主要形式有啞劇,課本劇,聾人舞蹈,手語歌,手語詩,手語故事,手影遊戲等。主要依靠手語,配合使用面部表情、體態語,後動作誇張,或表情張揚,或形象說明,或演示演繹,直觀形象地描述事物,藝術得再現生活,讓聾人從中受到教育、啟迪,獲取快樂,享受。
聾人文學是聾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他們不斷地模仿,學習,並加以揣摩和升華,找出適合聾人理解,接納的方式,表達情感,傳承文明。
A、啞劇,是不用對話或歌唱而只用動作和表情來表達劇情的戲劇形式。具有直觀、生動、簡潔的特點。是最易被聾人接受的藝術形式。它來源於生活,去的存真,形象而生動地再現生活,深受聾人群體喜愛。無論是在校聾生,還是社會聾人,在舉行文藝表演或公眾集合時,人民總會壹啞劇助興。近年來,聾人或模仿影視作品或自編自演的代表作品有《吃雞》、《喝面條》、《理發》、《診所》、《市民》、《如此先生》、《馬虎上學》等。
B、課本劇,顧名思義,是以教科書內容為藍本,加上表演者對生活的理解、體驗兒童表演的戲劇形式。這也是聾人比較鐘情的壹種藝術形式。具有短小精悍,生動形象,簡潔生動的星星。是聾校語文課常用的旨在檢驗聾生對書面語言的理解程度,激發聾生學習書面漢語的興趣,培養聾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內化語言形成 ,為聾生今後走向總之,生活打基礎,提高聾人生活質量。課本劇的表演主要集中體現在語文課,晨會,班會,國旗下講話,文娛表演或其他大型活動之中,多集中在低中年級。已形成壹定形式且有較高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的課本劇。有:《小鴨子和小公雞》、《駱駝和羊》、《小馬過河》、《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等。
C、聾人舞蹈,是聾人以有節奏的動作為基礎,融入誇張的、形象的、簡明的手勢,體態表情再現生活的藝術形式。常見的有韻律操,手語伴舞,舞蹈等。壹般有律動教師在臺下掌握壹月的節拍、速度,或有舞臺上的聽力損失低的聾人領舞。聾人舞蹈是對哦聾人進行審美教育,發展聾人殘余聽力,提高聾人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不論是在校聾生的文娛活動中,還是在成年聾人的集合中,聾人舞蹈均唱主角,是聾人自娛自樂,豐富課余,業余生活的重要形式。近年來,我校編排的聾人舞蹈《春的節奏》《燭光裏的媽媽》等多次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文藝比賽中或獎,部分作品被省殘聯文藝巡回演出調用。
D、手語歌
手語歌曲是從80年代以來流行在港臺地區的壹種歌伴舞的形式,通過演員的歌唱和手勢動作,較好地表達了歌曲的內涵。由於形式新穎活潑,很快受到歌迷的喜愛。近年來,手語歌曲在大陸流行,臺灣小虎隊演唱的《青蘋果樂園》,大陸歌手孫悅演唱的《祝妳平安》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手語形式。這反映人們對聾人的認識啊進壹步提高。目前,聾人也采用手語形式加配錄音表演手語歌曲,結束了聾人缺少歌曲表演的歷史。授予歌曲不同於單純的手語,它根據曲調變化,歌詞內容適當演繹手勢,誇大手勢動作,巧妙地使舞蹈作變形,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近年來,在聾人群體中較為流傳的手語歌有《小草》《壹九九七》《媽媽再愛我壹次》《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我的中國心》等。特別是《我的中國心》在聾人界乃全國都頗有影響。歌詞如下:
e、手語故事
手語故事是以手語為物質載體,以真實的或虛構的事情當作敘述對象的藝術形式。具有連貫性,生動性,富有吸引力,是聾人群體進行文化傳承和相互啟迪娛樂教育的形式之壹。
加拿大聾人教師anduw byme b a 在《聾兒需要更多的手語故事》壹文中開篇即道:我的父親是壹位聾人,他是我人生影響最大的眾人之壹.對他所講的眾多的手語故事,我總是樂於聆聽.我是壹名聾人教師,而且我的職業是講手語故事。因為手語文學已成為我生活的中心。當我成為壹年級雙語雙文化教學班的教師時,我希望與我的學生壹起分享我對手語文學的摯愛之情。”言語之中,無不透露成壹位聾人對手語故事的喜愛,以及手語故事在聾人成長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對手語故事進行分析時我們發現,壹個能引起聾人註意和產生興趣的故事往往具有以下五個要素:1、人物2、動作3、懸念4、對故事的設想5、適當的重復和加註。這壹研究結果和ahdreu bymu的觀點基本相似。有此可見,國內外聾人群體中,手語故事的作用和表達方式多麽類似。
2、 聾人社交
社交,即社會交往,是聾人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就積極作用而言,可以提高認識,豐富情感,擴充知識,使聾人身心全面發展。就消極作用而言。主要表現在與不良對象的交往過程中,聾人回被騙上當,當前啊校聾生的逃學偷盜等嚴重現象,莫不於此。因此,選擇良好的交往對象,在聾生的交往過程中尤其重要。
(1)交往分類與調查
就交往對象而言,可氛圍與聾人交往;與健聽人交往。其中聾人更樂於與同類人交往。正如愛瑞汀(1982)發現:“聾孩子在對聾文化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信任和有了知識。”語言相通,思維方式、文化背景相似是他們彼此交往的基礎。
就交往角色而言,可分為與父母交往;與老師交往;與夥伴交往。聾人偏重於與夥伴交往。調查顯示,聾人選擇與夥伴交往的原因是沒有角色歧視,沒有文化知識差異,沒有太多限制。最為重要是沒有文化知識的差異,交往的氛圍更流暢、寬松。
就交往的年齡而言,可分為與長者交往;與同齡人交往;與低幼者交往。調查顯示,11%的人願與長者交往,62%的人願與同齡人交往,21%的聾人願與低幼人交往;另有6%的聾人交往意識不明。
就交往區域而言,可分為校內交往;與鄰居交往;與本市聾人交往;與外省市聾人交往。多數聾人表示想與外省市聾人交往。
(2)交往中的誤區
聾人在交往過程中,由於生活閱歷不足,知識相對匱乏,意誌情感薄弱,是非分辨不明,常步入以下幾個誤區:
a、 過分依賴父母師長
b、 過於相信成年大齡聾人
c、 缺乏交往策略和技巧
d、 自我保護意識不足
5、聾人心理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類對自身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的心理就有極大的興趣。從著名的哲人到普通的平民,都在思索著,人何以有恨,何以有愛,何以獨處與合群又表現各異等。聾人作為壹個特殊群體,有其獨特的心理表象和特征,我們把它看作聾人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加以研究,研究中發現,聾人常見的心理特征有
a、 感知事物時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
b、 觀察事物時缺乏自覺性和選擇性;
c、 情緒情感相對貧乏,膚淺;
d、 意誌力相對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弱;
e、 個性較強,易偏執,且興趣不夠廣泛,理想信念不足;
f.道德認識較遲緩,道德情感不豐富;
f、 模仿心理較強,易受暗示;
g、 逆反心理較強,難於控制;
h、 掩飾心理外現明顯,相對膚淺。
聾人心理,在聾人文化的研究中,我們嘗試對在校聾童進行心理康復訓練,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 教育聾兒學會正視現實,愉快地接納自己;
(2) 教育聾兒學會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
(3) 教育聾兒學會與他人正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4) 引導聾兒培養聾兒生活自理,學習自立,工作自強的能力和品質;
(5) 引導聾兒培養堅強的意誌,不斷磨練,進行壹定程度的挫折教育。